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天堂有点远》

火烧 2023-02-1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揭露机关人员工作内容多为看新闻、打游戏等,实际工作时间短,官民比从1:290变为1:13,引发对高薪养闲人现象的反思。

  昨晚,好友"冷暖自知"专门语音跟笔者聊了当下的一个现象。

  他说由于工作关系,他需要经常去当地的一些机关部门办事,看到每个机关部门的楼层都有很多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多的有六七人,少的也有三四人,他们都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着电脑,看上去都很忙碌的样子。  

 

  久而久之,他心生好奇:这些人整天都在办公室里忙些什么呢?

  带着疑问,他特意在一家酒店订了间包厢,邀了一位熟悉的机关干部去喝酒。酒酣耳热之际,他故意兜着圈子说:"我看你们这些做领导的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也怪忙的哈。"

  在酒精的作用下,这位干部笑着说出了大实话:"哪有那么多忙的,大家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新闻啦,看股票啦,打游戏啦,跟好友聊天啦,正儿八经用在工作上,最多也就两个小时啦。"

  看着这位干部满脸优越感,他在心里暗暗骂了句"卧槽"。

  末了,好友"冷暖自知"愤懑地说:"这些机关部门人员如此之多,工作量又如此之少,这不妥妥的花钱养闲人吗?"

  笔者心里清楚,好友"冷暖自知"专门聊这一现象的意思,是希望笔者能够对此写点什么。

  写什么呢?一些地方的机关部门人浮于事,也不是最近一天两天的事。

  近期,网上正在热炒的吃财政饭的数据已经超过8000万。8000万对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也就13个人对应一份财政饭,也就8个劳动力供应一份财政饭。

  去年的税收总量16.66万亿,按一份财政饭工资加福利平均10万元计,也就消耗近一半。

  据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我国西汉时期的官民比为1:7945;唐朝时期的官民比为1:2927;清朝时期的官民比为1:911。  

 

  在古代,固然官是官,吏是吏,官吏都吃皇粮,但即便是官吏加一起,那比例至少也是一比好几百,也就是好几百老百姓供养一份皇粮。

  记得建国初期我国的官民比还是1:290,才过去仅仅数十年,比例就已经变成了1:13。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有点过快呢?

  而且,有数据表明,我国这些吃财政饭的薪水,与社会平均工资相比,达到了222%,甩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同比的好几十里。这样的薪资,又是不是有点过高呢?

  隋文帝灭掉北周取代政权后,因为设立的州郡数目比秦汉时期多了一些,三朝元老杨尚希对此以"十羊九牧"向隋文帝表示忧虑。那时的官民比还是1:4026,1:4026的官民比,杨尚希尚且认为官多民少、浪费国库,他要是看到现在的1:13,又会作何感想呢?

  当然,古王朝国家结构简单,人口也少,治理起来并不麻烦,现代社会人口多、行业多,政府管理范围广,需要的人力也就多,将古代与现代的"官民比"作纵向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是,现在的一些地方机关部门冗员过多导致财政吃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国家也一直都在进行机关部门精简,可每次精简都跳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这是为什么呢?

  《尚书•周书》云:"官不必备,惟其人"。意思是任命的官员不必过多,称职最重要。

  一个组织,并不是人数越多越有效能,人太多就容易形成比较和短板效应,人多必闲,闲必生事。减少一名闲职,一年或可节省几万甚至几十万财政支出,而且决策更高,执行更有效率。

  近期网上热炒“官民比",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但凡吃财政饭的,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家之所以不满,是一些地方机关部门养了太多无所事事的闲人,太多高高在上的"老爷",把本该用于民生的钱都养没了。  

 

  所以,精简是有必要的,降薪也是有必要的。

  另外,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那些吃财政饭的人,拿的都是人民群众的钱财,理应端正态度,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