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不是格局变化,是周期变化。

火烧 2012-11-19 00:00:00 中华文化 1029
文章指出‘南涝北旱’格局变化实为周期变化,结合五运六气理论与历史民谚,分析气候交替规律,预测气象趋势,强调30年周期与农历正月十日对来年气候的预示作用。

 

  新闻邮件有一条说,“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

 

  热点解读:“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201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1115/c1008-19583535.html 。

  内容: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近几年“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持续近30年的“南涝北旱”格局初步显现转变趋势。降水格局大致20—30年转换一次。

 

 

  严格说,那不是“格局变化”、而是“周期变化”,其中包括不同的“旱涝格局”,且在中国古代科技的“五运六气”中早就有说明。根据那个说明,年初时,本人发了篇文章《风湿:壬辰年的五运六气》2012-01-21,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2351852_d.html ),有文字说:本年六气特征为“风湿”和“以风带湿”,其主客循环说明的是“前旱后涝中间乱,南交北替上下看”。

 

  对比看,那不就是前述报道所所的“南涝北旱”趋向的变化吗?事实证明了年初所言。

 

  然而,千万别说本人能做“先见之明”的事、别说本人十个月前就能预言气象变化了。事实上,本人说的那变化,“五运六气”早就有十分具体和十分明确的说明:大约每30年,“南涝北旱”就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南北水气交替变化。该说明可用一个简单图表做个展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就该图表,本人有文《雪灾呼唤农历风水》(2008-2-20,http://zhiyanle.blog.hexun.com/17078145_d.html),里面转了一首民谚诗歌:

 

  甲子丰年丙子旱,戊子蝗虫庚子乱;

  惟有壬子水滔滔,都在上旬十日看。

 

  那是对上表的概括性解读。上表的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的文字,说的是“甲子六十”方法所表明的12年为一个中周期和60年为一个大周期的气象变化的基本状态。所谓“都在上旬十日看”,说的是农历正月的头十天左右时间里的气象可以大体预告来年的状态倾向可能是什么样子。正如农谚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春全看头十天(注: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今年(壬辰年)属于民谚中的“戊子蝗虫庚子乱”,即“南涝北旱”的气象规模交替变更之际。附后是今年年初发表的《壬辰年的五运六气简表》,展示的刚好是很具体明确的交替时间段,与报道所说的科研机构做的关于雨水南北交替之调研分析结果一模一样。

 

  关于“五运六气”的工作原理,《内经》有足够详细的记载,俗称“阴阳五行”。在有文字记录的数千年历史中,五运六气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医发展、天文地理、社会生活作息、军事科技和国家管理、等等,都发挥了巨大的科技工具作用,甚至还成为汉代以后的国家思想的主要依据。可以说,五运六气即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部分。

 

  可是,过去多年,五运六气即阴阳五行却被扣上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敌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帽子、倍受摧残损害,以至于目前已陷入“绝学”状态。譬如,一些专搞天文历法或中医的,居然不知道五运六气的基本知识;光明日报媒体等官方机构甚至把阐明五运六气科学道理的称为“不厚道”、还搞公开的政治诽谤和政治谩骂活动。在那种状态下,哪里还谈得上继承发扬古代科技来为民众造福和为国家防灾避害提供服务呢?都谈不上了,五运六气那个卓越的科技文化还能幸存就不错了。

 

 

  附表:壬辰年的五运六气,发表于2012-01-21。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相关文章

  • “气象武器”或成未来战争主角
  • 关于中国地震局体制改革的提案(四、组建地震监测预警研究所)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警惕美国的气象武器
  • 《孔子的思维方式》(10)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内涵之量子类气
  • 美国在对中国使用气象武器?
  • 关于霉国下一阶段对我国的行动计划
  • 文革期间的美国学运领袖陆德
  • 通古斯大爆炸应更名特斯拉大爆炸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