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人民日报:“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

火烧 2013-11-20 00:00:00 网友时评 1035
文章强调领导干部要真正走进群众,通过语言、情感和心灵相通,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解决实际问题,赢得民心。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基层群众反映:党员干部的身影见得多了,干部群众的联系更密切了。但也有群众表示:自己与党员干部还是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这启发我们深入思考“走近”群众与“走进”群众的内涵与差别。

  深入基层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作风、更好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深入基层,首先需要“走近”群众。如果连“走近”群众都做不到,深入基层就成了一句空话。但“走近”群众并不等于“走进”群众,如果下基层仅停留于前者而做不到后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走近”群众而没有“走进”群众,有种种表现。比如,有的领导者虽然走出了机关、来到了基层,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身入心不入,身子在下面,心还在上面;有的工作部署到了下面,但工作重心还在上面;等等。这样一来,干部群众之间还是存在隔膜,工作很难深入下去,也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如果说“走近”更多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的话,那么,“走进”则更具有心理学内涵。“走近”群众,也许只意味着干部与群众空间距离的拉近;“走进”群众,则往往意味着干部与群众心理距离的拉近,甚至是亲密无间、水乳交融。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人与人之间只有注重心灵的沟通,加强情感的交汇与交流,才能心心相印。领导干部只有“走进”群众的心中,才能真正摸清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如何才能“走进”群众呢?概括地说,需要与群众实现“三通”。一是语言相通。善于掌握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洁形象的群众语言,把它们提炼、吸收到自己的讲话中,以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效果;对群众讲实话、不讲空话,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管用的“小”话、不讲虚幻的大话,避免无的放矢、无病呻吟,真正与群众对得上话。二是情感相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走进”群众,自然要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真情实意对待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搞好与群众的情感对接。三是心灵相通。时时刻刻心中装有群众,把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真正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努力做到与群众心贴心,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真正让自己的工作接上“地气”、赢得民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