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林治波:近代之后为何无大师

火烧 2014-08-18 00:00:00 网友时评 1033
文章分析当代缺乏大师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断裂、学科细分导致碎片化以及社会浮躁风气,指出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大师的产生。

  现在的人们有一个明显、共同的感觉:当今的世道只有专家,而无大师。何也?思索了一番,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传统文化遭受破坏,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在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屡战屡败,中国的精英们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严重怀疑,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实事求是地说,这场运动存在着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诸如“应该把汉字取消,改作拼音文字”、“中国书不要读”、“打倒孔家店”、“中医都是骗术”之类的说法,在精英阶层甚至成了主流认识。由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威信,在旧学上肯下苦功的人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有传统的元素,但占据主导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统文化处于自发和民间状态。毛泽东基于革命与反封建立场,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文革”中大量违背毛泽东初衷的过激行为,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破坏,加之社会气氛过于政治化,诞生文化学术大师的土壤也随之失去了。

  二是学科分工的日益细化。古代中国,学科种类少,文史不分家,甚至经史子集也不分家,很多学者兼收并蓄,多门融通,不成大家都难。孔子六艺皆精,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司马迁的《史记》亦文亦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学科的分工也在细化,不但文史分家,而且文与史各自也在细分。以史学为例,区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再细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还有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的区分,以至于一门历史学科,能够细分为几十甚至上百个子学科。学科的细分,是社会发展、学术进步的结果;但这种细分同时也产生了副作用——学科碎片化,导致隔行隔山的局面,无人能够对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把握,更谈不上一级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其结果必然是专家层出不穷,大师难觅踪影。

  三是世风的浮躁。进入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推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工作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的金钱观念愈发强化,社会风气变得日趋浮躁起来。很多人五心不定,随波逐流;心急如火,投机取巧;虚浮夸张,一片泡沫;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于是,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商者追求一夜暴富,为学者希望一步到位。时代被浮躁污染,社会被浮躁裹挟,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便成了稀罕之事。相应的,不但文化学术界出不了大师,其他各行各业也同样难觅大师。▲(作者是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

相关文章

  • 林治波:中国对日应经冷文热
  • 林治波:弥合左右分歧关键在党内
  • 林岳芳:与曹林先生谈资格
  • 林治波出任新闻学院院长动了谁的奶酪?
  • 公知有组织围攻林治波引爱国网民自发反击
  • 从@兰大某新闻学子质疑看网络舆论阴谋
  • 林治波:兰考若把焦裕禄当包袱别想发展
  • 舆论战论纲——关乎中国前途与命运的一场无硝烟战争
  • 林治波:牢牢把握开放的自主性
  • 林治波:牢牢把握改革的人民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