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一封私人信件,因何变成公开信

火烧 2014-01-23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温家宝给吴康民的私信意外公开,引发广泛讨论。该信件被解读为政治宣言,反映当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与创新性,成为热议焦点。

  一封私人信件,因何变成公开信

  ——评温总理给人大代表吴康民的回信

  当今中国真是无奇不有,既有老毛病也出新花样,公私不分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倒很难说这一点究竟是痼疾还是新恙,最新的事例,是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给全国人大代表吴康民的私信公开了。

  网上可以搜到这封信的原文(如果转载无误的话)。细细研读,感到这的确是一封私人信函,所谈所论,完全是两个人之间在款通心曲。按照常理,对这样的信件,收受者有妥善保护之道义,而无对外招摇之权力,更何况这是国家领导人的赐予,可谓青眼有加、荣宠非常,理当做藏之内室之珍、传诸后人之宝,今收信者却反其道而行之,据此招摇,诉诸报端,似唯恐他人不知。难道就怕有以此标榜、抬高身价之物议吗?

  当然,私人信件也不是就绝对不可以见诸世面。如同家谱、日记一样,重要人物的私人信函在过了一定时期之后,也可以拿来当历史佐证或者研究材料,作用相当珍贵。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在却是把这封刚刚收到不久的信件拿出来做媒体炒作了。这样干,温总理本人同意吗?或者站在傍观者的角度,我们越权地问一声,如果没经过温总理本同意首肯,这样的一封私人信函可以公开、能够公开吗?

  但是,现在这封信不但公开了,而且已经万众瞩目、世人皆知,不但高雅之堂上品评如潮,而且草野之陋室间也在街谈巷议,如此一来,这还能称作是一封私人信件了吗?这简直已经演绎成为一封致全国人民乃至致全世界人民的公开信了,所以,现在必须对这封信刮目相看,否则就不能理解其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呢?

  对此,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综观网上热议,聚焦之处不过两点,一曰“反击”,是在“反击极左势力的污蔑”,“反击封建势力的阻扰”云云;二曰“力挺”,围绕这封信,有关温总理的家世源流介绍甚祥,且有相当官方背景,力挺之意昭彰。总之,政治蕴意浓浓也。笔者以为,这样一来,形容这封私信为全民公开信也已经不足达意,进一步说,这更应该看做是一篇非凡的政治宣言,事实上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夺目的政治浪花。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现如今中国的政治斗争是多么复杂激烈,又是怎样的异彩纷呈。

  的确,当代中国的政治大海上波兴浪涌,各类新颖的浪花如文革道歉,如抗战老兵,如民国宪政等,点缀其间,可谓“前浪推后浪”,一浪叠一浪,使人目眩神驰、心旌摇曳,而其中这一升华私人信件使之成为政治宣言的创意则令人叹为观止,抛开这一政治宣言的深远意义不讲,仅仅就其创新意义而言,也无疑给当代中国的政治版图涂抹了一道靓丽的新色彩,仅此一点,就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私信毕竟还是私信,版权归属是明确无误的,所以,这里面到底还是存有些许疑虑,笔者所担心的是,把私人信件投放到政治的汪洋之中,它的原主人能不受干扰,清净安详地在已经归隐的林泉中精进般若吗?

相关文章

  • 百里奚:应该记住的与不能忘却的
  • 雨夹雪:周杰伦取代鲁迅与温总理的迷茫
  • 港媒:希拉里新书披露温家宝与奥巴马轶事
  • 温家宝在河北一中学作地理讲座并与学生跳绳
  • 能源局腐败窝案 一号大老虎将现形
  • 摩根大通前高管被捕,或因向中国高官子女输送利益
  • 五代领导人漫画作者解释为何画温家宝
  • 比尔盖茨官媒回应温家宝“道德血液”论:希望中国企业家多帮穷人
  • 媒体为何不广为报道江泽民出游消息?
  • 卡塔尔媒体为何不报道温家宝获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