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与免检时代的终结
从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到如今的三鹿的"结石宝宝",我们似乎还没从昨天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陷入了今天的恐慌。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危机,而质监部门的强势行动总是难以摆脱滞后的命运,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危机,更是政府公信力的危机。随之而来的乳制品大彻查,更是让人们胆战心惊,22个品牌的69个批次的产品查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就连蒙牛、伊利、雅士利这些广受大众好评的国产名牌都榜上有名,短短一个星期整个乳品制造业风云色变,面临全行业的信誉绝境,更是有人断言三聚氰胺宣告中国奶制品行业的灭亡。让我们不禁反问,国家质检到底能检出什么?中国的国家免检标志"M"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国产品牌该何去何从?
此次三鹿东窗事发,引发乳制品全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众多品牌落马三聚氰胺,消费者已是草木皆兵。9月16日央视曝光的国家质监局检测结果更是让人大跌眼镜,22个品牌的69个批次分别查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其中伊利、蒙牛、雅士利等知名品牌"集体中毒",中国乳业行业陷入信誉和质量的残酷考验中。截止17日8时各地共报告临床诊断患儿6244名,亦有三人急性肾衰竭死亡。此次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我们纵然要谴责失德企业,可是进一步看,无论是三聚氰胺含量达到2563mg/kg的三鹿,还是被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伊利、蒙牛,它们都是被国家授予了国家免检的。此次三鹿毒奶粉事件涉众之广,祸害之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三鹿的名牌效应,而三鹿的"国家知名品牌""国家免检"都是政府授予的,换言之,我们的政府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帮凶"的角色。
众所周知,政府的一项很重要的职能是保障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首当其冲,而我国的政府却用一项荣耀之至的"国家免检"将保障食品安全此项关系重大的职能转嫁给企业,政府职能能否转移?这是政策改革还是政府失职?我国国家免检始于2000年,起因是为了避免重复检查,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引导消费,在免检有效期内,一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内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二是在全国各个省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三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免检办法》规定,用户、消费者有权对免检产品进行社会监督。当免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用户、消费者可以向生产企业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诉和举报。质监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由此可见,政府在将保障食品安全的职能转移给企业的同时,也将监督的责任交给了大众。
此次三鹿、伊利、蒙牛等众多国家免检产品落马,彻底宣告了食品"国家免检"的破产,国家认证,免检免出来的是三聚氰胺,再难服众。国家免检的有效期限是三年,一经认证,三年中只需应对质检部门定期的抽查,其余大部分时间靠的是企业的自我约束。可以说,"国家免检"的设置是建立在对企业质量充分信任的基础上。首先,这样的信任可不可靠?关于企业的"国家免检"的认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以往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也就是说是经验主义的导向,可见的是企业以往的质量报告,不可预见的是未来的走向,这样的免检是一笔拿消费者生命健康作赌注的风险投资,这样的免检只是我们自己的美好愿望。
第二,企业值不值得信任?我们说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其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靠的是行业内部的结合和团体自律来形成规范的行业规则以此来淘汰劣质企业。可是,一方面,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团体,经济利益很容易超越道德价值被摆在首位,由此形成恶性竞争,全行业失德也就不足为奇,此次制奶业三聚氰胺潜规则曝光正说明了这一点。 试问这样的竞争氛围,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又怎能形成规范的行业规则?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机制尚未构建完善,市场竞争还难免混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相当明显。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国家免检"政策的出台,一部分产品以群众监督为主体,显然是不合时宜。事实上,现阶段市场经济的某些现象是国家宏观调控都束手无策的,更何况没有强制性权力的公民?因此,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食品安全依赖企业自我约束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三,"国家免检"的认证过程是否公开、公正?关于"国家免检"的认可,在《免检办法》中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姑且不说其标准可否量化,是否合理,单是这认证过程就让人生疑。认证人员去认证,有没有专门的监督人员,如若没有,谁能保证认证人员一定公正?再者,三鹿刚刚在08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紧接着就闹出如此重大安全事故。2007年9月2日CCTV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中国制造"特别节目的首集《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对三 鹿集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 粉的过程较为详尽的报道,记者现身说法,央视信誉担保。政府失信于民,媒体失信于民,我们还可以相信谁?如此讽刺,如此荒谬的"国家免检"果然是引导了消费导向!6000多名婴儿遭受结石折磨,这更是对广大国人的伤害,民族品牌戕害国人,这样的信心何时找得回来?纵然在事发之后,政府做出了有力回应,查封有毒奶粉,逮捕涉案人员,治疗患病婴儿,可是伤害已然造成,无论怎样弥补都会有疤痕的。政府职能转移或许是一项政治创新,但却造成了政府失责的后果,如此国家公信力又将怎样建构?我们又怎样相信我们的政府可以保护我们,这样的怀疑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
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废除食品免检制度的通知,至此施行8年的食品国家免检走到终点。8年之殇,"国家免检"之痛,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导向消费,这些只是我们昨天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国家免检"是在拿国家信誉和人民安全搏这一局,赌的是企业诚信和行业自律,而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弱势群体,我们需要强权保护。政府体制改革的底限是能给群众强有力的保护,我们要的是积极的预防措施,而不是事后的补救。"国家免检"纵使只有很小的可能出现差错,可是即使是百分之零点几的差错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百分之百的伤害。8年之殇,三鹿事件只是导火索,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定时炸弹。如今,食品国家免检退出历史舞台,剩下的"国家免检"还能走多久,"国家免检"还有多少权威可言?
我们希望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企业虽然不再拥有"国家免检"的称号,却能真正拥有"国家免检"的资格......
我们希望下一次政府可以提前预防灾难,而不是我们以身试毒......
相关文章
- 纪录大片《解构企业 The Corporation》 清晰中英双字 完美翻译版
- 论金融市场的题材-价格模式
- 忠言:车票作废,废的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 《资本论》的证明:又累死了一个
- 忠言:买房时你付出多少腐败成本?
- 可笑的资本家道德与“先富带后富”
- 三聚氰胺的儿子
- 三鹿奶粉事件与中国的法律精英
- 三鹿,你倒在何处?——看三鹿职工痛惜工厂倒闭有感
- 盘点2008中国十大丑陋人物
- 小林多喜二:为党生活的人
- 中国的食品污染危及正在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