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难逃破裂收场?
“丹麦文本”披露哥本哈根难逃破裂收场?
会议只进行到第二天,爆炸性消息就出现了。英国的《卫报》报道说,一份名为“丹麦文本”的文件被泄露出来,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强烈不满。
这份文本虽然没有指明是谁做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就是发达国家。因为文本表达的就是之前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或隐晦或明显表达的意思,具体包括:
抛弃《京都议定书》;
有效控制可能涉及的气候变化资金;
资金只给那些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的穷国。
有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分析人士把这份文本解读为:削弱联合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影响力;要求发展中国家减排;分化发展中国家,将其再次分组例如标明“最脆弱国家”;限制未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从而使得2050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约2倍于发展中国家。
据说这份文本其实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框架,将在第二周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的文本。文本中有很少的数据,而是在等待这些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最后去填上的。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这样,那么这几年的扯皮式的谈判也就不用再继续了。因为这一直就是各方争吵的焦点,如果发达国家最终要求以“丹麦文本”的形式结束哥本哈根谈判,那么谈判的唯一结果就是破裂。
“丹麦文本”被披露引发轩然大波,我今天基本不在会场,所以没有看到具体的讨论和批评。就在我晚上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接到UNFCCC关于此文本的声明,说这只是一份为了咨询用的非正式文本,此次会议的最终结果在于会议各方最后形成的协议。看来是由于影响太大,不得不出来澄清并且表态了。
无论如何,“丹麦文本”清楚表明了我们依旧生活在一个拳头决定的世界,一个办了不讲理的事之后再以讲理的面目出现的世界,一个被人卖了还帮助数钱的世界。大家自求多福。 (刘立灿 腾讯公益)
冷眼看哥本哈根挂羊头卖狗肉
哥本哈根虽然打着气候变化的大旗,但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角逐。
打开各式专题网页,仍不出意料冰冷,与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心的冰冷,人性的冰冷以及世界的冰冷,实在惹人厌恶。
各国政治家,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楚河汉界,每个人心中打着各自的小九九,计较着、算计着眼前,丝毫不理会毁灭的脚步一步步向未来的我们逼近。
地球病入膏肓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否则也不会让地球上各自为政、酣战正欢的跳梁小丑们能稍消停一会,坐下来谈谈,所以再说某个国家马上消失,未来多少亿人生活泽国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不管未来如何,能影响他们的顶多是他们的屁股,能坐下来谈就不错了,而至于他们的大脑,事实为证:京都议定书已经宣告破产了,哥本哈根依然不被看好。
气候变化说那么多废话干嘛,直奔主题——减排,发达国家抄着手,手里拿着大笔钱,“喂,你们现在全是发展高能耗产业,发展中国家通通给我减排,我们减不减你们管不着,是你们求我们给钱好不好,还敢管我们!”殊不知今日局面他们是始作俑者。发展中国家呢,人多力量大,“我们首先要生存和发展,不给我们钱,我们怎么减排,减排了我们喝西北风去啊”。
好像都有理哈,我看你们没了生存怎么发展,当然,我们这代人好像还不存在生存的问题,特别是那帮玩政治的,占据优等社会资源,就算刮风下雨、打雷冰雹也碍不得他们啥事。我们的子孙怎么办,那还不容易,反正人类是从海洋生物进化来的,有本事从海里到陆地,自然有本事从陆地到海洋,儿孙自有儿孙福嘛。 (华龙网)
第一财经记者哥本哈根看各国砝码
当地时间7日10时(北京时间17时)许,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大会第一天,各方把谈判砝码放到了桌上。
《石油战争》作者、地缘政治学家恩道尔对CBN记者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张反映了背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一些涉足减排机制如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投资银行乐见甚至“制造”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大呼声,因为这意味着能扩大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市场。他认为,在气候谈判中,应着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一些来自小岛屿国家的代表对记者私下表示,他们的立场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不过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将有利于联合起来发出更大的声音。
中国外交部气候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表示,中国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对CBN记者表示,虽然存在分歧,但“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气候变化,中国代表团将力促达成协议”。他还表示,中国应从小处做起,不仅在生产领域,也在消费领域促进“低碳生活”。 (SMG.cn)
相关文章
- 马也:第三世界的声音,终审判决--从里约到德班(4-5)
- 郎咸平:气候问题大骗局---欧盟征收碳排放税的荒诞理由
-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资本主义富国判贫困国家人民气候死刑!
- 福斯特:《京都议定书》的失败
- 丁一凡:要防止低碳成为新的金融投机的借口
- 气候政策和行动:中国和美国的比较
- 南美召开“世界人民气候大会”受关注
- 从里约走来--哥本哈根思考之一
- 西南赤地千里,华北沙暴肆虐--亟需计划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
- 王中宇:哥本哈根:闹剧后的沉思
- 哥本哈根会议检讨
- 刘仰:哥本哈根之后中国的“低碳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