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利比亚骚乱暴露了中国在全球探求石油的危机 利比亚骚乱暴露了中国在全球探求石油的危机

火烧 2011-03-11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利比亚骚乱暴露中国在全球获取石油的危机,中国因能源需求深入北非,却面临政治风险与安全挑战,凸显其能源战略的脆弱性。

利比亚骚乱暴露了中国在全球探求石油的危机

翻译:lilwing




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中国,每天进口的石油数量远超日消耗量830万桶的一半。(路透社/2011年3月10日)

作者:David Pierson,洛杉矶时报
 
2011年3月9号, 6:20 p.m.

来自北京的报道 中国的建筑工人和他们的家人们拥挤在位于利比亚东北部,他们公司的生活区中,躲避成群砸毁汽车和洗劫办公室的暴动者们。

当骚乱平息时,由930名移民组成的团队成功突破沙漠,开始为期七天的旅程到达班加西港口,这里有中国政府安排的船舶正待命将他们送回家。如同现场新版的《出埃及记》,中国网民将“中国摩西”的称号授予了勇敢的公司经理,是他将这个人员混杂的团队领到了安全地带。

一路上“当地人提供我们食物和水”,一位华丰建筑公司的发言人说,这家公司一直在利比亚的艾季达比耶市建造公寓楼。“但你没法想象他们在异乡他国是多么害怕。”

中国从动乱中的利比亚撤离了总计三万六千多名工人,他们租赁大巴,安排飞机,甚至派遣海军舰艇护送援救平民的船只。北京国家控制的媒体盛赞此次救援行动是一次中国国力的展示。但是中国深涉北非的独裁统治,也暴露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弱点所在。

对石油的渴求及对其他原材料的需要,更加刺激了它危险的发展模式,中国正集中财力和人力进入世界其他局势更不稳定的地区,以锁定自然资源。不顾国际舆论的压力,北京仍发展了与原料富足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包括伊朗和苏丹,并小心回避任何对当地政权的批评。

在利比亚,世界第十二大石油输出国,中国已渐渐成为当地统治者卡扎菲一个重要的投资者和财政合作伙伴。现在中国是利比亚原油的第三大买家,位于意大利和法国之后。欧洲和美国石油公司已经在利比亚工作了数年,但他们的政府一直长期试图制裁卡扎菲——因其与恐怖组织有所关系。同时中国还信奉不干涉政策,并称之为“不干涉主义”。

但是这样的努力在利比亚并未保护到他们,随着卡扎菲政府暴力镇压示威群众,愤怒的群众攻击了中国工人和基础设施。

北京的领导人“自认为自己是第三世界的领导者,反帝国主义,反霸权主义。他们也感同身受,一直等到不得不从利比亚撤离所有人。”赖斯大学贝克学院的能源分析员Amy Myers Jaffe说,“他们突然意识到在能源资本市场存在政治风险,并且他们不得不做更多复杂的风险评估。”

在冲突爆发之前,据报导有大约七十五家中国公司,在利比亚有价值180亿美金的合同,包括铁路建设、灌溉系统和互联网及移动电话网络。

但中国最感兴趣的还是能源。国有企业中石化已经与利比亚的国家石油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几百英里的石油管道,并考察石油和海上气田。

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中国,每天进口的石油数量远超它日消耗量830万桶的一半。这些石油采购自阿联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这些国家同样为美国——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耗国供应石油。利比亚的石油供应只占了中国进口量的3%,但这也并非轻易可以取代。因为利比亚是少数几个能生产“低硫轻质原油”的国家之一,这是一种被看重最适合生产汽油的石油。全球对这种现存有限优质原油的激烈竞争,使得其即将面临涨价压力,尤其是中国是否决定储备,则影响重大。

“一旦中国决定采购并囤积石油……那意味着美国的汽油将超过每加仑4美金”,黄金和能源顾问网站的编辑James DiGeorgia说,“去加州每加仑你得多付30-40美分。”

北京方面在国内也面临压力。现在它必须选择是让国有石油公司消化掉高价成本,还是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是个充满风险的决定。中国已经与两年多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战开战了。不断上涨的食品和燃料价格被认为是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

“十年来我赚的工资都是一样多,但所有东西都越来越贵了,”一位北京老出租车司机余力勇(音译)抱怨,最近不断上涨的价格使得汽油升至每加仑4.28美金。“我该怎么办呐?”余说,每月他大约能挣600美金,“可我还得继续开啊。”

中国的成熟油田现在已经不适应全国的大幅度增长需求。就算是在20年前,中国也已经是个净原油进口国了。

中国强劲的制造业需要燃料维持其制造出口势头。不断提升的生活标准也加速了消费。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调查,到2030年中国所需80%以上的石油依靠进口,能源署预计,未来五年内,仅仅是中国就得对一半的新增石油需求量负责。

“城市化进程使得汽车市场一直制造刚性需求,短时间内对汽油的需求量不会减下来,”上海期货的能源分析员李州雷(音译)说。

随着世界上大部分易开采石油的消失,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石油。但是利比亚、非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形势的不稳定,迫使北京更加谨慎地权衡政治风险,专家说。

在非洲,由于没有雇佣当地足够的劳动力,中国正面临仇视,一些中国工人因此遭到绑架和谋杀。安哥拉,中国的一个主要供应商,正在拉拢其它外国投资者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性。

一个潜在变化的信号来自它的不干涉政策,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行使了他的投票权支持制裁利比亚政府——由于其暴力镇压示威平民。

中国通常被看作无法对西方致力维和时提供帮助,因视作干涉他国内政而戒除决议。这包括在安理会呼吁制裁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血腥斗争时投弃权票。中国在苏丹有非常重要的石油投资;中国的武器制造商为苏丹政府军提供武器军备。

“中国在他国已投入巨大的外交和经济投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施殷红(音译)说,“现在,他们突然看到了那样做的内在风险。中国一直聚焦在经济利益上,现在他们应从中学习该更多考虑社会和政治那方面。”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洛杉矶的Ronald D. White 和在《时代周刊》北京办事处的Benjamin Haas对此文亦有贡献。

Copyright © 2011, Los Angeles Times

相关文章

  • 另眼看中东巨变
  •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崛起及其影响
  • 西方舆论战正打垮叙利亚:叙高层饱受谣言之苦
  • 利比亚“解放”真相:北约特种部队和基地组织联手
  • 主流媒体不报道的情况:3月15日-18日叙利亚通讯社报道
  • [读天下]皇军加上带路党,叙利亚Hold住吗?
  • 美欧“民间机构”强力渗透叙利亚
  • 主流媒体不报道的情况:3月7日至3月11日叙利亚通讯社消息选登
  • 王文:伊朗十记(上)
  • 恩道尔:目前中东动荡只是美国“大中东计划”战略的一部
  • 主流媒体不报道的情况:3月5日-6日叙利亚通讯社报道
  • 主流媒体不报道的情况:3月3日-4日叙利亚通讯社消息汇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