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想之旅

杨思远:哀悼日与民族的共同心理

火烧 2008-05-19 00:00:00 理想之旅 1026
文章围绕汶川地震哀悼日展开,探讨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与强化,强调哀悼日对民族情感的凝聚作用,体现灾难中民族团结与精神力量。

哀悼日与民族的共同心理

杨思远

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元素,它是在共同地域上、以共同的经济政治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共同体在文化上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是在长期的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养成的,尤其在民族巨大成功和民族空前灾难中得到强化和突现。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是中华民族的哀悼日,沉痛悼念在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奥运圣火传递暂停3天,全国和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高山呜咽,大海哭泣。巨大的地震灾难将整个民族拖入无限悲痛之中。哀悼日的设立,顺应了中华民族对遇难同胞哀悼的共同心理需求。

反过来,哀悼日的设立又大大强化了整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正是在面对共同的灾难的深切体验中,民族的共同感觉、共同记忆、共同情感得到强化;这种共同感觉、共同记忆、共同情感的表达需要在一个共同的时间、以一种共同的形式来完成。哀悼日使中华民族每个成员在同一时间对遇难同胞采取同一形式深切缅怀,无疑会大大增强全民族的共同心理。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会在那3分钟中里肃立默哀,人人都能真切感觉到一个民族在共同呼吸。

32477个亡灵飞向天堂,13亿颗心灵在默默祈祷!

哀悼日,一个民族在哀悼自己的不幸;哀悼日,在不幸中坚强了一个民族。

相关文章

  • 怀念毛泽东时代(五)----汶川大地震后的反思
  • 《瞭望》:地震群测群防重新得到肯定
  • 身上的伤口早已治愈,良知的伤口仍在流血
  • 成都网友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周年座谈
  • 点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 忽然之间,天昏地暗--“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
  • 我所经历的两次地震
  • 田文林:汶川地震对中华民族的三点启示
  • 胡锦涛指挥抗震救灾—真本事,不做秀
  • 中国震,震惊世界殊
  • 李世辉:“地震不可预测论”错在哪里?
  • 拿什么来总结这次抗击大地震的精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