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李政道对《易经》的推崇

火烧 2012-02-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李政道推崇《易经》,认为太极图能体现宇宙阴阳对偶结构。他结合科学与艺术,用太极图表达宇称不守恒,推动科艺合一理念。

       李政道对《易经》的推崇  

李政道因与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一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31岁。因为他们当时还是中国国籍,所以共同成为中国诺奖第一人。当时,中国从事高端物理研究的人少之又少,无人会意料到中国人获奖。杨李仿佛就是开天辟地之时突然蹦出来的 “双黄蛋”。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掌握科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两人还是因为发现之争,而造成“宇称之破裂”,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遗憾。李政道还是一个对中国艺术造诣很深的人,一向主张科艺合一。对于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他也是推崇备至。  

1988年,国画大师吴作人为“二维强关联电子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创作了《无尽无极》的太极图招贴画,李政道无比之喜爱。他评价到:  

     “世界是由带负电和带正电的粒子构成的。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气体、固体,地球、太阳这种负电荷与正电荷的对偶结构,或称阴和阳,可以用著名的太极符号恰当地表现出来。  

    正如吴作人在他的作品《无尽无极》中表现的,世界是动态的。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如下意境:宇宙的全部动力学产生于似乎是静态的阴阳两极的对峙——似静欲动的太极结构蕴育着巨大的势能,这势能可以转换为整个宇宙的所有动能。”(《艺术与科学》)  

    后来,这幅太极图成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标志。  

   

2001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李政道根据电子对撞时所表现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的情景,提出用中国古老又寓意丰富的太极图的创意,由卢新华、张烈设计的雕塑的《物之道》,成为最优秀的作品。这件作品在材料的利用上使象征阳性的镀铬发光,象征阴性的处理成亚光,并将雕塑基座定为金字塔的形式,意味坐落在金字塔之顶端的雕塑所表达的科学最高境界。李政道在为这件雕塑题写说明时,以富有诗意的哲言说道: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也许,太极图正是李政道心中最高境界的物理学之道。  

    2004年,李政道为了说明自己成果的争论,出版了《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该书的封面上,按李政道的创意设计,特地选择用中心的太极图,表达因θ和τ粒子的不同衰变结果而提示出来的宇称不守恒。  

  无独有偶。1947年丹麦国王破格授予诺将得主波尔荣誉勋章时,按照惯例,勋章上应该镌刻受奖人的族徽。玻尔在设计自己的族徽时,特意选用了中国的阴阳鱼太极图,并刻上一句名言“对立即互补”。因为太极图完全地表现了他最为得意的互补原理:当微观粒子表现为“波”时,就用“波”来描述,当其表现为“粒子”时,就用“粒子” 来描述,二者“互补”。这与易经阴阳共存的思想是非常吻合的!      

   东西方的两大科学巨匠,用如出一辙的行为表现了对中国古老《易经》的极大推崇。这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易经的思想反而愈来愈得到彰显。古人的智慧不仅仅只属于中国,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他的精髓永远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易之义,大矣哉!

查看图片,欢迎登陆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ed05d60100v0gl.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