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试论中国儒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意义

火烧 2012-01-05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帮助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其融合性与实用传统,为当前精神世界与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试论中国儒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意义  

王东升  

(人文学院  社会学  0916101班,109161012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却遭遇了道德滑坡、信仰缺失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共产主义信仰被人们遗忘,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苟活于当下,忘却肩上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需要迫切重建我们精神世界的历史关头。本文尝试采用分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特点来为我们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借鉴。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重建; 借鉴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处于低潮期,共产主义的理想已经为人们所慢慢淡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生命力遭到了质疑。甚至有些人将共产主义当作是纯粹的空想,很多人只着眼于实际的物质追求和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前进和发展【1】。众所周知,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当中儒家思想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大的作用,至今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处世方式也有重大影响。可见,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分析儒家思想的特征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儒家思想的总体融合性特征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以贯之地传承数千年,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中华农耕文明特有的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为内涵的文化包容性【2】。中华文明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融会了法道释等众多思想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模式。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儒家思想不仅长期占据着官方的统治地位,而且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认可文化的多元性,尤其在南北朝之后,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的局面,当时,三教之中的有识之士,都站在维护本教的立场上,一方面高唱三教一家,另一方面极力抬高自己并大量吸收对方思想,企图建立一个包容并超越对方的思想体系。儒家则凭借着自己在中华民族中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在政治、宗法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自觉不自觉、暗里明里地把佛道二教的思想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之中。因而,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融合性特征。  

2.儒家思想的实用传统  

李泽厚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提出,“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没有一个问题涉及宇宙的本原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甚至根本就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反之,对实用的探求却是儒家文化的主要关注点。孔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之矣。”(《论语·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里非常明确表达出儒家文化的关注所在:不在构建一个彼岸世界,而是圈定一个此岸世界。一开始就越过宇宙本原和人的终极归宿,进入经验世界,直接讨论君臣之道、人伦关系。儒家对于文化价值的认识,完全在于直接调适人伦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等实用层面;而不在于去构建一个完善的形而上的世界以安顿人的灵魂,然后再用这个世界来反照和推动实际的人间世界【3】。这种文化传统导致中国历史上不论是统治阶层还是中国的被统治阶层,都存在浓重的实用传统。  

中国的世俗政权十分强大。各种宗教和思想文化要想生存必须要取得世俗统治者的认可。而统治者对于文化和宗教的态度基本上又都是实用主义的,他们并没有对宗教真理的狂热追求,而是更看重其是否有利于自身的专制统治。中国普通老百姓在整体上没有西方那种对神的信仰。神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基本上是实用主义,“信则有,不信则无”,没有把神看作是创造世界,主宰人的命运的外在的力量。中国人求神拜菩萨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而已。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实用传统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么的深。   

3.儒家思想的人文传统  

儒家思想的主旨是“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改善民生,增强国力。“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4】。正是儒家思想特有的人文传统,尤其是“仁”的思想,充分尊重人性,被许多统治者所采用,才使得封建统治者当中出现了很多勤政爱民的英明帝王;才可以稳妥地调整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秩序;才形成了中国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思想人格;才使得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不断发展壮大。  

4.儒家思想得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尤其得益于统治阶层设计了一套严密的人才选拔与考评机制从而制度性的将儒家价值观由一种学术思想转化为全民族所共奉的主流价值观。从两汉时期的举孝廉,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考核与录用人才的思想依据。这样就导致当时所有要求进步的青年不仅要苦读儒家经典著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的实践儒家伦理,而当这些青年一旦步入仕途,又会成为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布道者大肆推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愈发巩固儒家文化的正统与核心地位。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特有的融合性、实用性、人文性等特征才使得儒家思想能够兴盛千年而不衰,能够对中华民族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同时,作为几千年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核心传统,儒家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一。部分,那么重建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然离不开对儒家思想的借鉴和吸收。  

笔者认为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借鉴儒家思想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 马克思主义要开阔胸襟、融合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它适应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需要而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精神支柱。它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信仰,完成了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这一信仰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类实践进步的反映,代表了人类信仰发展的方向即现实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因而它必然具有与其它信仰不同的本质特征【5】。马克思主义信仰诚然是一种崭新的信仰,但是无论任何信仰都是与相应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能例外。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自我标榜是当代最先进、最科学的信仰,而应当虚心接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才不至于将自己束之高阁。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开阔胸襟,善于融合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2. 马克思主义要具有道德规约、心灵抚慰的功能  

儒家确立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道德伦常在当今看来的确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个社会的主流信仰和其相应的社会境况是相辅相成的。儒家思想适应了那时封建社会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也确实在道德规约和心灵抚慰层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维护了封建社会正常的社会秩序。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必须具有信仰的共性:道德规约、心灵抚慰。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找到切合可行的实际道路。马克思主义更像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它对人的道德规约、心灵抚慰等功能则提及甚少。所以,如果要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增加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规约、心灵抚慰的内容。  

3. 马克思主义要增强人文性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关注人的,他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人来说还很抽象,还很晦涩难懂。因而,还需要关注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阐述表达方式的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色彩,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群众的内心,将其精神品质和价值内涵内化为群众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进而上升为其个人信仰,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定格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  

4. 中国政府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当今各级学校在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时注重真理层面的教育。而更为关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的教育呈现出弱化甚至缺失的态势,学校在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时要注重真理层面的教育与信仰层面的统一,根本上在于信仰层面【6】。同时,各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有效对接。 同时,中国政府要设置一套严密的人才选拔与考评机制从而制度性的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由一种学术思想转化为全民族所共奉的主流价值观。  

通过以上论述,儒家思想的特征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更加注重从儒家思想等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经验,为重建我们国家现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李锐. 对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几点思考  【D】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0  

【2】  汪国风.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  【D】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余建明,邹菊如.  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传统与当代文化建设  【D】   云南社会科学  2005  

【4】  周世良. 再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之原因  黑龙江史志  【D】   乐山师院,政法系,四川,乐山  2008  

【5】  彭方来, 谢成宇.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J】   理论月刊  咸宁学院,管理学院,湖北,咸宁   2007  

【6】  张天勇.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沉思    经济与社会发展  【J】  20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