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到底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伟大创新”?

火烧 2024-12-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分析其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强调其作为伟大创新而非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

  今天我们来聊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时路,希望能够启发我们的未来路。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并非是独创,更多是来自于众多学说的集大成者,或者继承与扬弃了那些理论。

  从这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在发展中形成的指导。

  所以,我们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主要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三方面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一个过程。

  01

  德国古典哲学

  1.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虽然这一说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表现一致。

  但实质上是不同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所以“绝对精神”中的矛盾推动着世界不断的发展。

  所以,黑格尔是将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而马克思是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重新把物质第一性,而意识第二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使人们的注意力从抽象的精神领域转向现实的物质世界。

  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存在局限性,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抛弃了辩证法,而且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形而上学的。

  简单理解“形而上”主要体现在:在分析人的活动中,只看到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人类实践改造自然的活动。只强调了感观去认识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活动。

  由于把人仅仅看作感性对象,费尔巴哈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类本质,如宗教感情等,而没有看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实践活动来谈论人,使得其对人的理解片面、孤立、抽象。

  因为形而上学,所以没办法把人放在历史中观察,也没有把人放在现实实践生活中理解。因为这种形而上学的理解,所以对人的理解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导致将人的理解归结为受到宗教人性或者理性这种抽象思维主导的因素,而没有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等物质基础来把握来。

  0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亚当·斯密的贡献:资产阶级的拥护者

  他的著作《国富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但是他在解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时,陷入了混乱。

  为什么这么说?

  一方面,劳动是衡量商品价值真实尺度。所以,工资应该是劳动者劳动创造价值的体现。所以劳动第一,工资第二。

  但是当面对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时,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工人的工资是资本家预支的。所以,表面上,又是资本家在购买劳动,而不是购买劳动力。

  关于劳动与劳动力的解释,帮助大家清楚理解: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简单说,就是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购买的人的劳动力,工人可以提供自己的体力以及脑力劳动,而劳动是劳动力使用过程。比如工人在机器生产中用自己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商品,而商品就具有价值。这就是劳动创造价值!

  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大卫·李嘉图的发展:资产阶级立场

  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观点,并且探讨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租会增加,利润和工资会相对减少,这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利益矛盾。

  虽然,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分配过程中的矛盾,但他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上出发,去提出经济理论去完善这一矛盾。

  他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他致力于研究分配问题,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关系,试图找到一种能使资产阶级利润最大化的分配方式。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所以整体本质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比较乐观,从经济分配角度弥补这种矛盾。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深化的年代,所以,才会给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批判。

  所以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深入研究,选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

  03

  空想社会主义

  1.圣西门的理想社会构想

  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贫富分化。圣西门构想了一个未来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实业家(包括工人和资本家)将管理国家事务,社会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然而,圣西门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幻想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

  2.傅立叶的和谐制度设想

  傅立叶提出了“和谐制度”的设想。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欲望受到压抑,社会充满矛盾。

  他构想的和谐制度是一种以法郎吉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法郎吉中,人们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从事不同的劳动,劳动将成为人们的乐趣。

  但是,傅立叶同样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力量和途径,本质来说傅立叶是没有实践的空想社会主义。

  3.欧文的实践探索

  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最注重实践的一位。之前我们介绍过他在英国的新拉纳克进行了社会改革实验,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创办了幼儿园、学校等福利设施。而改善工人的生活以及劳动条件,确实对于工人以及资本家都是共赢的事情,仍然有很大的收益。

  但他本质也是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而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空想,我认为主要是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存在于社会理论中,并没有找到实践路径,没有科学的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的实现放在获得既得利益者的支持,虽然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这边,但没有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力量。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成果,同时摒弃了他们的空想成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04

  总得来说,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来源于前人的肩膀上,但马克思主义却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超越,这点是毋容置疑的。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也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深刻体现。

  因此,普通人来说,往高雅一点说完全可以去多站在历史伟人的肩膀或者优秀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上去观察世界,去格物致知,往世俗也可以学习周围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或者能力,为自己所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比如看看别人为什么能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生活处处皆学问,世间件件藏真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