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批孔论道

火烧 2024-11-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围绕批孔论道,批判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思想的对立,揭露儒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与危害,主张彻底批判儒家体系。

  尊孔崇儒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害处极大。

  ——《毛主席与毛远新同志谈批孔》

  在今天仍有人打着孔夫子至圣先师的旗号进行传教,他们用纸质媒体和电视节目荒唐的解释着孔子和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说,用“当马克思遇上孔子”这类大逆不道歪曲真理的流毒来曲解、贬低、丑化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儒家思想强行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借儒家思想歪曲马克思主义来混淆视听,控制人们的思想。现在是时候对这一类学术流氓、政治骗子进行公开的揭露和批判了,是时候对孔夫子以及他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揭露了,是时候对后世的儒家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反驳了。

  一、一点历史

  春秋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铁力牛耕的推广、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大批的土地被开垦,新的经济基础逐渐建立起来,新兴地主阶级产生。生产力的进步是原先的生产关系不再适用了,经济基础的改变是原先的上层建筑不得不发生相应的改变,于是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被破坏了,相应的奴隶制礼法和建制也随之崩坏了。

  生产力的进步造成了以奴隶主阶级为主导的社会的逐渐瓦解、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导的社会的逐渐产生。新产生的封建地主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不得不向阻碍着它发展的旧统治者——即奴隶主贵族统治者——挥剑。此时,地主们在历史演进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屠龙少年,它是进步的,革命的,顺应历史发展的。东周在历史上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大概的,前一个时期是地主阶级毁灭奴隶主阶级的过程,是一个革命的过程。而后一个时期则是(主要是)地主与地主之间的较量,即革命者们在毁灭了旧的统治者后对统治者位置的争夺,这也就是所谓历史周期律的一个体现。而对这一位置的争夺的实质就是看在向封建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哪一个国家的改革更彻底,更符合历史潮流,更能建立起符合新的封建时代特征的上层建筑(建制),更能同过去的奴隶社会旧的关系进行彻底的决裂。在各个国家为了适应新的现状拼命的进行改革时,东周的王室却依旧原封不动地坚持着奴隶制这一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一定要被灭亡,它已经灭亡了,灭亡它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国家,而是历史。历史的进步的洪流将把阻碍它的一切旧障碍都冲毁。

  为了防止历史观上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这里再重复一下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如何体现并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 量变促成质变,由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科学技术进步的问题,而是从已经既有的生产力中诞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并全面取代旧关系的问题。马克思说,“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正如封建社会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奴隶社会也孕育了封建社会。因此这并非是简单的量变的过程,而是由奴隶时代的量的积累促成了转向封建时代的质的转变。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地主阶级起到的作用是进步的,革命的,因为它反对的是反对社会进步的保守力量,它代表了历史的发展。如前面所说,此时地主阶级在历史演进的舞台上扮演着屠龙少年的角色。生产力的进步注定了历史一定会向前走,而不是原地不动或者向后退。而当生产力又发生进步、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量到质的转变要求历史向资本主义社会前进时,地主们起来反对了。此时他们作为社会的保守力量,反对和打压革命的资产阶级,这时地主阶级在历史的舞台中扮演的是恶龙,它是落后的、保守的、反动的、阻碍历史发展的。而此时代表社会进步的力量则是资产阶级,它在此时扮演着屠龙少年的角色。(这里需要补充一下,在中国,地主阶级并不是被资产阶级所推翻的。由于某些历史和社会上的原因,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起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大任,最终封建地主阶级由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团结了社会各阶级的力量后共同推翻,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土地革命。这一过程仍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二、一个假孔子

  孔子长期的被认为是至圣先师,圣人的典范,师道的先驱。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否认孔子在学术和思想上具体的贡献,民本主义、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和追求、朴素的社会价值观念、对教育的贡献等,这些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当是传承和发扬的,因为它们在得到了资本主义改造之后,可以与现状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者真正反对的是孔丘思想中无处不体现着的反动性和落后性。孔丘身处从奴隶时代开往封建时代的马车上,思想却远远的落在了后面,落在了奴隶时代,他不仅看不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必然将会被封建社会所代替,也看不见自己的礼法系统已不适于当前的现状。这其中毫无疑问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更主要的是阶级的局限性。孔丘不仅在出身上是奴隶主贵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也是奴隶主贵族。他带着一批聚集在前朝旗帜下,以礼法系统为宗法的徒弟,拦在历史这一不可阻挡的马车前,要它后退,要它恢复礼法系统,恢复过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奴隶制尊卑等级秩序。一句话,孔丘要求历史倒退到西周时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孔子的礼法系统,在那个时期,礼法系统正是适合社会现状的上层建筑。因为礼法系统是适合过去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以要想恢复这一过去的上层建筑,就非得恢复过去的生产力过去的生产关系过去的经济基础不可,就非得给一切人打上奴隶制的尊卑符号不可,就非得毁灭一切进步的工具、科学技术、生产经验,将所有开垦的农田全部摧毁、将所有的冶炼手工业者连同他们的技术全部消灭不可。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孔丘仁义外表下的反动本质了,他极大的反动,站在了一切历史的对立面,在历史的车轮前妄图螳臂挡车,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被碾的粉粉碎。

  孔子晚年的孤独无依表面上是政治权力斗争的失败,被各国国君忽视,他的理论不被认可,他的思想不被采纳,最终只是卷铺盖走人。实质上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在要求进一步的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卖弄自己那点可怜的受到历史和阶级双重束缚的“仁义”见解,被忽视是必然的。

  对孔子本人的反动性质和孔子主要的反动思想的批判到这一层就差不多结束了,但他留下的儒家体系(包括学术的、哲学的和其他方面的,当然也包括礼法系统)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进,被后世的继承者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篡改,使其具备了此前并不具备的内容和意义。这套有孔丘创立经过不断篡改和发展的体系最终在孔丘一生都反对的封建时代发挥了他无法想象的巨大作用。

  三、儒家体系的历史作用

  儒家体系在中国历史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作为统治者维护自己既有统治的工具,他提供了一个在思想上的栓绳,只要解释权仍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那么他就可以将人民的思想牢牢的栓在手中。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历代封建王朝尊崇孔子推行儒术,然而他们当中没有一人一朝一代真正践行过孔子的礼法系统: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推行礼乐仁义,以仁德为基础,而不是以法为基础进行统治。对于孔子的体系,封建统治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都是取其部分加以改造,以适应当前的统治现状,不但可以合法合理的借孔子之名推行他们的政策和改革,而且还具有所谓的历史正统性。也因此孔丘和他的思想并没有将历史拉向后退,后世的儒家体系正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进步的。那么礼法系统与儒学体系二者有何联系呢?前者是适应奴隶社会的,自诞生之日就是奴隶化的,因而不能在封建社会或者封建化的社会中存在。后者是适应封建社会的,经过封建化改造的,因而能在封建社会中发展;二者同源都冠之以孔子之名,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差别就是上面所说过的服务的阶级不同即带有的阶级性质不同。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而在这发展的历程中的因素(统治需要,哲学理念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的交往与交融,战争,灾难等)又影响着后世儒学体系的发展本身,使他由礼法系统而来,又超出了单调的礼法系统,在进行封建化的改造中赋予了它后世不具备的现实意义。

  是的,儒家学说在后世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正是因为具有现实意义,它才能得到如此迅速的经久不衰的发展。在孔子的时代,礼法系统是无用的,因为它不符合统治者的统治现状。而在后世,经篡改和发展的儒家体系是有用的,它可以使继任者继承上一个王朝的精神栓绳,可以巩固思想上的控制从而加强统治,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交融从而稳定社会,可以通过儒学的取士制度筛选符合同志需要的人才……它是有用的,它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必须的。因此后世的王朝无论如何更迭,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儒家体系往往会被采纳为统治思想。

  这就是儒家体系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但这并非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在统治者使用儒家思想控制人民的同时,他这个阶级本身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栓绳不仅对被控制者有效,它对它的使用者也产生了效果。

  这一效果体现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方式,统治策略和统治思想上,产生了远远区别于欧洲诸国的现象。在儒家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根据统治者的需要改造着人民,一方面又因为它本身的特征改造着统治者。儒家学说自诞生之时,一直到儒家体系作为统治思想而被终结时,始终带有鲜明的文明特征:仁义,爱人,中庸,和平,兼爱非攻,重民本等等。这一套思想从不具备侵略战争的特点,这使得中国相较于西方诸国侵略性和开拓性大大减少。中国的古君子和圣贤们从不以别人向自己的武力屈服为荣,之所以会有丝绸之路、班超的出使西域、玄奘的西行、鉴真的东渡、郑和的七下西洋等等,都是由这套思想与生俱来的特征所影响下的统治者所决定的。(我认为儒家思想会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有多方面的原因:古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不需要侵略争夺,因而侵略性大大减少;中国的文明形态是传统农耕文明,更注重天时地利,关注的是稳定的生产生活,因而不具备开拓性;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此不做细致研究)

  儒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中国的封建时期。从西汉的董仲舒开始,儒家体系正式为统治者所用,这既是儒家思想进行封建化改造的开始,也是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化儒家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的开始,又是封建化儒家思想对统治者进行改造的开始。后来的儒家学者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根据统治现状和社会变化的需要不断的给这个封建化的儒家思想打补丁,进一步推动它的封建化罢了。典型的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进一步拓宽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学得到极大的发展,使儒家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向着适合社会现状的方向前进。这使得我国的封建社会尤其的顽固。当前学界普遍的认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经过百年的发展,甚至以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始终无法与传统小农经济相抗衡,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功不可没。腐朽老化的儒家思想使社会普遍保守,封建化的社会中无法成功进行各种资本主义改革,加之以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残余,资本主义始终无法在中国获得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处于孱弱的状态,它注定无法与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相抗衡。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获得历史主动性。(这一历史主动性先是在封建大地主阶级手中,后来落在了外国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手中,直到土地革命农民运动时才被无产阶级所掌握,后面又被背叛革命的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反动政府所掌握,最后三大战役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无产阶级才彻底掌握了中国历史的主动性)因为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在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中根深蒂固加之以资本主义的尤其缓慢和外帝国主义干涉等等,使得中国在封建社会既无自上而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可能,也无自下而上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总结一下儒家体系的历史作用。第一,它具有现实意义,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第二,它改造了被统治者,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文明走向和文明形态;第三, 它造成了中国封建的根深蒂固。

  再总的看一下儒家体系(包括孔子的和孔子之后的)对中国历史起到的推动作用。在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逐渐封建化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是带有鲜明的奴隶社会特征的,这个思想是为奴隶社会服务的,它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只能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孔子的思想只处于边缘的地位是百家中的一家;在经过东周和秦的动乱后,西汉时期社会才真正稳定下来,统治者和他的思想家对孔子的思想进行继承和篡改,使孔子的礼法系统得到初步封建改造,以适应统治现状。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的特征,因而可以适应封建社会;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封建社会根深蒂固,使得资本主义无法成长,长期处于萌芽状态,中国停滞于封建时代。鸦片战争后要求中国进行资本主义化时,封建化的儒家思想只能起到阻碍作用,由于它的阻碍,致使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难以传播,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难以发展。

  综上,在当今社会,仍然封建化着的儒家学说已经无法推动当前社会的发展,它对社会的发展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2024.10.4

  参考资料:

  《毛主席与毛远新同志谈批孔》乌有之乡:吴国发

  《孔子与20世纪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林甘泉

  《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孙应帅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版第256页

  文章末了引诗一首: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1973年夏季)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注释:

  1.郭老,是毛主席对郭沫若的尊称。

  2.祖龙,指秦始皇。

  3.秕糠,秕子和糠,均属糟粕。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4.十批,指《十批判书》。郭沫若从1943年中至1945年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包括《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韩非子的批判》和《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共十篇文章。后来,郭沫若把他们结集为《十批判书》。

  5.子厚,指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6.文王,指周文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