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房屋被地震破坏情况,有何统计规律?灾民需要怎样重建固定房?——灾区归来谈感受(6)

火烧 2008-07-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分析地震对房屋破坏的统计规律,探讨灾民重建固定房的策略,强调原房修复与新房重建结合,提出本地技术人才培训与扶持民间建筑队等建议,助力灾区恢复与重建。

房屋被地震破坏情况,有何统计规律?灾民需要怎样重建固定房?——灾区归来谈感受(6)

风云啸

我所在的乡的版图,长宽类似于横向的16开纸的比例。版图的中间,从东偏北到西偏南,蜿蜒着一座山,它是龙门山系的一部分。这座山不同于周围的其他石头山,它的组成有太多的泥土和石子,我们且称其为土龙山。这次地震中的山崩,主要来自土龙山。全乡的近20个自然村,土龙山沿线村落属重灾区,有5-6个离土龙山较远的村落,所受影响很小。一个例外的较远村落名字类似于大水村,土龙山崩裂形成的堰塞湖在紧随而来的暴雨中决口,淹没了这个村落。以至于水落以后,从泥地可以直接走入原来民房的二楼。老乡说这里每二十多年就要有一次地震,我觉得每一次地震,都给了这土龙山系展示年轻和活跃的机会。

手中来自大学生志愿者的统计数字是:整个乡镇约40%的房子需要拆掉重建,其余的加固就可以继续使用。某村一眼望去,30%的房子倒塌,死20-30人。其余的村民还住在倾斜或轻损的房子里。我到原乡政府驻地去看,应有一半楼房整体损毁,其余的仍伫立着,不少结构、墙壁有明显裂缝。总体看上去,修复一下可以住人的约占20%。在乡驻地看情况时,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在“胆子大一些,步子快一些”精神铺开以前的公共建筑,要比之后的公共建筑结实的多。也许有关人员能从统计学的角度采集更多的样本,来看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在当地,当看到一座座羌族风格的木结构框架房子在强震中坚持不倒时,就不得不赞叹文明积淀的伟大。颠扑不破,多难兴邦,原因只是因为大浪淘沙,而社会选择了金子。其实那所谓羌族风格房子,和小时侯看新华字典上房屋词条的插图原理是一样的,梁柱木结构而已。我们若能将这些房子如旧修复,则不仅物资花费少,也是对文化和文明的尊重。这类房子能够重建一些更好,只是不知道社会上还能够找到多少足以胜任的能工巧匠。

小结一下吧:1、固定住房恢复要以原房修复和新房重建并举。2、所需大量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以来自当地为好。3、建议暂缓当地劳动力对外输出,以储备建筑人员。4、政府应牵头建立临时建筑技术培训场所,根据不同基础和分工,学习最实用最基本的东西。可以搞一些建筑能力技术竞赛,以选拔人才。5、对于当地新组建的民间建筑队予以热情扶持,帮助公正的协调利益分配问题。6、调配一些修房、建房的技术普及读物、音像资料等,延请专家,学习技术。

总之就是:组织起来,分工协作,学习技术,全方位上档次。建我家园,靠我自己。

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相关文章

  • 我对四川灾区重建的“资金使用合理性”不抱信心
  • 反对“北川23亿地震博物馆”的五点理由
  • 汶川地震百日祭
  • 地震亲历,朴素的事实,朴素的英雄——灾区归来谈感受(14)
  • 地震前一天,猪从奶奶的头上飞过去—灾区归来谈感受(11)
  • 反官僚主义与“文化大革命”
  • 卢周来:“重建”一个没有开发商的世界?
  •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地震保险普及率世界第一
  • 曹建海:我曾试图阻遏开发商介入汶川灾后重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