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制衡力量)倪剑雄:绘画艺术的前景

火烧 2017-11-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智能技术对绘画艺术的影响,预测未来绘画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艺术风格可由机器精准模拟,同时提出偏色盲群体与个性化笔触的挑战,质疑绘画在智能化时代的存在意义与吸引力。

  (制衡力量)

  倪剑雄:绘画艺术的前景

  智能技术对绘画的干预会达到何种程度,用上面这个视频提供的创作推测一下:

  电脑可以编辑图像色彩,当然构图也可以编辑,智能技术还可以为这个编辑提供更加优化的处理,比如让一个素材在电脑上就具备明确的个人风格。电脑音乐创作就已经实现了机器人作曲效果比巴赫还巴赫,根据这个发展逻辑,绘画做到比梵高还梵高也不算难。并且,就智能设备可以比过去的一般计算机更深入的对绘画创作者心理个性的认识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突破既有的梵高也好、毕加索也好,还是齐白石也好,也不算多大困难。

  其次,对于我们生活当中大量存在的偏色盲来说,他们尽管对色彩感知有生理局限,但是在艺术想象和意向表达上可能优于常人,那么他们的艺术潜质当然也不应该被埋没。这个时候,电子配色的机器也就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准确调配出来自素材的色,精确到摄影级别,还可以根据“智能绘画机”掌握的作者个性心理,赋予色彩以特定风格。

  最后,我们的个性化笔触,就我们人类的那双手和部分特定的绘画工具,能够制造出多少鲜明的个人风格啊!何多苓画画,又是画又是擦,巴掌、拳头,十二般武艺全用上了,这些“手艺”在动作更加精密的“运笔机器人”那里,能算得了什么?!

  这之后,绘画操作就不需要人了,我们那个类似“缸中之脑”的脑子给出一个意念,智能绘画机器人就可以制造出成千上万幅符合“我的艺术风格”的绘画作品。

  这样一来,绘画还有什么用?还足够吸引那些有潜在绘画才能的人去艰苦努力吗?那样还有多大意义?

  因此,智能化时代来临以后,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必将消亡!

  马云说:智能化时代,不懂琴棋书画的人找不到工作,仅就相关技艺讲,我们绝对没有理由把这个话理解为琴棋书画无法被机器人替代,而仅仅是它们姑且还可给人带来一点意义。尽管这个意义已大幅降低,低到除了自娱自乐、帮助消化之外,绝无它是。那么,至少我可以怀疑,那时候那些稍微有点追求的人,谁还能够满足那样为“琴棋书画”装点出来的生活,就跟当下有点追求的人通常都不屑打麻将一样。因为不客气的说,迷恋那些玩意儿,太没用!

  (2017-11-20 成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