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国际新闻:伊朗谴责美国对华贸易战:是“经济恐怖主义”!
伊朗谴责美国对华贸易战:是“经济恐怖主义”!
2019-06-04 09:38 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9-06/14967153.html
王博雅琪
【环球网报道 实习记者 王博雅琪】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巴斯·穆萨维3日表示,发动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是美国为保住目前地位向别国施加非常规成本的做法,注定失败。德黑兰谴责这种“经济恐怖主义”行径。

伊朗伊斯兰通讯社报道截图
穆萨维的上述讲话经伊朗伊斯兰通讯社报道后被RT等国际媒体注意到。穆萨维在讲话中说,过去几个月的美中贸易战已经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其结果和影响早就超出了双边贸易范畴,会影响全世界所有人的福祉与繁荣。他说,特朗普政府的挑衅作风在其屡次退出国际协议,对别国施加单边制裁等方面已展露无遗,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是又一例证。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截图
穆萨维说,美国基于同样的行为方式,苛求中国让步,同时试图把政治考量拽入经济领域,伊朗谴责这种“经济恐怖主义”行径。
穆萨维还说,数据显示,美国发动对中国贸易战会让全球GDP在未来两年损失6000亿美元。他表示,美国现在的做法是其在面对别国崛起,自己相对衰落的现实时做出的反应,美国必须认真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美右翼“高参”为何扎堆福克斯?抹黑中国的报道极具煽动性
2019-06-04 07:22 环球时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9-06/14966820.html
张梦旭
【环球时报报道 驻美国特派记者 张梦旭 驻美国特约记者 迟罕 本报记者 李司坤】福克斯(FOX)是美国的一家大型全国性广播网。近些年,设有多个电视频道的福克斯逐渐成为美国右翼保守派的代言机器,成为特朗普政府在传媒领域的“铁杆盟友”。涉及中美经贸摩擦报道时,无论是“老白男”(年老的白人保守男性)主持人还是像日前与中国同行刘欣“跨洋对话”的“70后”女主播翠西·里根,大多对华持偏激、强硬的立场。为什么共和党政府和福克斯两者之间有如此高的契合度?其最初的开办者罗杰·艾尔斯就是“共和党幕后操盘手”,现在的名主持肖恩·汉尼提更是可以直接同总统通话。尽管一些和总统私交不错的“福克斯人”没什么高见,但还是担任了政府要职。值得警惕的是,福克斯与“反特朗普”的媒体对立,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又代表着美国民众在政治问题上的整体倾向。
“共和党幕后操盘手”与福克斯
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寻求扩大自己在美国电视市场的影响力,请电视制片人、前共和党政治顾问罗杰·艾尔斯创办了新闻集团所属的福克斯有线新闻频道。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市场的观众争夺战中,借助对“9·11”袭击事件的报道,福克斯的收视率2002年1月首次超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2018年联合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福克斯的观众中,白人占74%、非洲裔占10%、拉美裔占9%。就经济社会状况而言,8%为穷人、25%为工人阶层、44%为中产阶层、19%为中上阶层、3%为富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35%为高中及以下,35%为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毕业生或曾在4年制大学学习过,17%为大学毕业生,12%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在意识形态方面,共和党支持者为53%,民主党支持者为23%,独立派选民为1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福克斯是美国白人保守主义力量比较偏好的一个台,其内容偏向于体现美国传统价值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西部、白人保守男性、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的价值观。沈逸记得有一次他看福克斯台,当时一部纪录片或广告片节目正播放有关军火的内容,反映其拥枪派的价值观:一个身材热辣的金发女郎穿着紧身的作战服,戴着护目镜,从手枪到步枪再到霰弹枪,把各式武器都打了一遍,并介绍各种枪的性能、价钱以及适合哪些人使用等。
尽管福克斯宣称“公正与平衡”,但它与共和党和保守派政治机构的许多领导人建立了牢固的联系。罗杰·艾尔斯就有“共和党幕后操盘手”之称。该电视台的知名共和党评论员名单令人印象深刻,包括2008年总统选举中与约翰·麦凯恩搭档的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2008年和2016年总统竞选人迈克·赫卡比等。2009年风靡美国的保守派茶党运动中,福克斯也大力支持。2010年,福克斯向共和党州长协会捐赠100万美元。福克斯不少的主持人和政治评论员被认为偏向保守派,如塔克·卡森、格瑞格·古特菲德、肖恩·汉尼提、劳拉·英格拉汉姆等。
对关心美国政治的人来说,福克斯和特朗普的亲密关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2016年总统选举之时,美国主流媒体一边倒地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而福克斯是少数几个支持特朗普的主流媒体之一。入主白宫以后,特朗普常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对福克斯新闻的赞扬,不断攻击其他媒体是“人民公敌”,却不断夸奖福克斯的“公正”报道。看“福克斯与朋友们”节目是特朗普每天早上的“功课”,他推特的内容常与节目内容保持同步,以至于有美国媒体声称,福克斯已不像一家媒体,更像是白宫的宣传机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3日称,特朗普访问英国,他抵达伦敦后就抱怨“看不到福克斯新闻,不得不看CNN的节目”。
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就今年1月政府停摆一事进行的统计显示,“福克斯已42次采访特朗普,其中福克斯主持人肖恩·汉尼提采访过7次,但CNN则从未有过这种机会”。媒体还透露说,特朗普当选后,曾想让福克斯的劳拉·英格拉汉姆当白宫新闻发言人。今年3月宣布辞职的白宫副幕僚长、通信联络办公室主任比尔·夏因曾担任福克斯新闻的高管。
作为特朗普的代言人,福克斯在对华报道上也同共和党政府立场保持高度一致。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经常收看汉尼提的电视评论节目,二人私交甚密,经常通电话。汉尼提曾表示,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是美国的对手。去年6月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首次会晤时,汉尼提特意购买一部手机用于与特朗普通话,原因是“担心中国间谍窃听”。
福克斯的老牌明星主持人鲁·道博也是特朗普的私交好友,他多次表示要“控制移民与制裁中国”,总是渲染“中国盗窃美国知识产权”“中国军事扩张”等。除了这些年长一些的白人保守男性,福克斯相对年轻一些、现年46岁的商业频道女主播翠西·里根同样也在自己的节目中鼓吹“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就应对华强硬”等观点。
想了解保守势力那就看福克斯
美国查普曼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贾文山告诉《环球时报》,福克斯自我标榜的座右铭是“公正与平衡”,但它并没有把“客观性”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准则。所谓“公正与平衡”就是主持人采访专家时,把专家作为反方,让自己扮演正方,以主持人的平台优势,俨然以超级专家的口吻抨击反方观点,这等于预设了一个不平等的议程设置平台。说直白一点,如果受邀嘉宾的观点与福克斯主持人的观点相左,他们就会沦为被主持人猛击的“沙包”或“猎物”。贾文山说,“9·11”事件发生后,福克斯干脆将这种貌似“公正与平衡”的模式也放弃了,更多时候是径直邀请与主持人观点高度一致的嘉宾,公开露骨地鼓噪其极右的意识形态,这两年更是不遗余力地为特朗普政府进行宣传,福克斯或明或暗地充当着现政府的传声筒。
在美国民众看来,CNN是偏向于民主党的自由派媒体,福克斯为右翼保守派的代言机器,体现的是共和党的社会价值观。福克斯近年还做过多起辱华报道,引起华裔的强烈不满。就读于拉斯维加斯州立大学的一名大二华裔女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虽然是理工科学生,但自高中以来就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维权活动感兴趣。2017年初,特朗普宣誓就任总统期间,我专程前往首都华盛顿参加抗议其歧视少数族裔的妇女游行。我经常看福克斯的新闻,就是为了解美国保守势力、共和党的‘代言人’在说些什么。”她表示:“虽然福克斯的节目一直标榜‘公正与平衡’,但它在实际报道中并不够客观,有几个节目主持人一言不合就打断嘉宾的发言。自特朗普上台后,福克斯的言论越来越偏激,好像快成了总统家开的媒体,只有这个电视台会整场直播特朗普到各地的演讲活动。”
这名女生还举了一个福克斯片面报道的例子:今年初,美国国会否决特朗普的边界墙预算,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希望借此得到经费。福克斯电视台就播放墨西哥难民“入侵美国”的画面:一群正在激流中挣扎渡河的妇女儿童,以及几个墨西哥青年向荷枪实弹的美国军警投掷石块。福克斯的节目渲染说:“看看,难道这还不是紧急状态吗?难道美国不是正在被入侵吗?”在这个华裔女生看来:“这很是滑稽可笑。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弱不禁风? 而且,福克斯的一些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说,‘是中国而非俄罗斯,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作为华裔,我认为这样的言论极不负责任。”
陈女士就职于美国一家医保公司,她认为,福克斯在2016年之前比较低调,特朗普竞选总统成功后,福克斯像押中宝一样,因为总统成了后台老板而一步登天,越来越傲慢和偏激。她提到福克斯的老牌主持人汉尼提说:“他多年前就是特朗普的老朋友,也拥有豪华公寓等地产。特朗普的前私人律师在被捕后供述,汉尼提也是他的客人。”陈女士表示:“这位主播上节目,总是一副趾高气扬、咄咄逼人的样子。我现在很少看福克斯,因为其台风不正,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与自己相背。”
非洲裔美籍人士卡特是拉斯维加斯一家儿童医院的护士,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很少看福克斯新闻,因为他们的主播以白人为主,年纪也偏大,没有什么吸引力。更何况他们的节目白人至上主义倾向明显。比如,在报道刑事犯罪新闻时,如果嫌疑人是白人,他们就轻描淡写,如果嫌疑人是非洲裔,他们就会非常详细地报道整个案件过程,曝光嫌犯的信息资料、相貌特征等。总之,福克斯就是一家充满种族偏见的媒体。”
“抹黑中国的报道极具煽动性”
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公立学校教师阿曼特·法哈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现在几乎不看美国主流新闻频道的节目,不论是CNN还是福克斯。打开电视,里面充斥着对立、冲突和谩骂。CNN在一个劲儿地揭特朗普的丑,福克斯就在一个劲儿地骂自由派的媒体,为特朗普辩护。这样的新闻报道早已丧失客观公正性,成为美国不同利益团体的代言人。”法哈多说,他本人不认同福克斯对中国的报道。在他的印象里,“中国制造”因价廉物美享誉全球,像他这样的美国民众都受益于中美经贸,但在福克斯的报道中,“中国总是被无限抹黑,这极具煽动性”。
谈到福克斯的偏激、保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福克斯在美国整体电视网络角色中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民粹的电视风格,相比CNN之类的电视台,福克斯更接地气。如有时候会用一些俚语、脏话,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跟一般的新闻报道及传统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尽管这样的播报方式在美国新闻界引起过争论,但在今天这种民意或者说民粹倾向相对明显上升的背景下,它是受到市场欢迎的。美国其他一些电视台也在部分借鉴和学习福克斯的表达方式,增加所谓的情感色彩。”
“很明显,特朗普的政策更讨喜欢看福克斯的那批美国人的欢心,特朗普的基层支持者看福克斯的比例更高。”沈逸认为,最近几年福克斯的收视率上升,受众群体也在增多,这跟美国整个社会的保守化倾向是一致的,这个现象体现了美国保守势力的抬头,而这种势力的抬头和社会的焦虑又让特朗普政府把握到,为获得政治上的收益加强了与保守势力的互动,从而达到向选民“喊话”的目的。喻国明认为,福克斯对美国大众的影响力很大,同时反映出美国总体社会,或者说一般民众在政治问题上的现有认识水平。
喻国明说:“以我所知,美国普罗大众对中国的了解有限。从刘欣跟翠西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翠西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中国的了解竟如此之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大众对中国的了解。从本世纪初开始,美国精英阶层就对中国崛起进行防范,只是当时他们还没有说服美国的普罗大众。但最近五六年的情况变得突出,即美国精英阶层跟普罗大众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已接近于形成所谓的共识,这很可怕。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有效的传播和公共外交渗透,让美国公众更多了解中国,而不是在刻板的、狭隘的、歪曲的背景下来了解中国。”
特朗普抵伦敦开启访英行程,飞机刚降落先骂伦敦市长是“失败者”
2019-06-04 04:50 环球时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9-06/14966784.html
孙微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孙微 环球时报记者 郑璇 陈一】美国总统特朗普3日偕夫人及子女抵达英国,展开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在英国脱欧正处于最激烈争议阶段,对这位在英国一直备受争议的“带头大哥”来访,英国警方立即进入“备战状态”,1万多名英国各地警察在伦敦集结,以防备反特朗普民众的游行抗议。不过,对于可能到来的抗议,特朗普显然并不在意。他在行前对英国内政频频放炮:不仅提出了自己心中的英国首相候任人选,还为“候任”首相提出了“脱欧方略”——拒绝向欧盟支付500亿美元的脱欧费,并退出脱欧谈判。他甚至称英国萨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夫人梅根“令人厌恶”。3日当天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专机刚在伦敦着陆后,他就发推文大骂批评他的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是“冰冷如石的失败者”。对此,就连美国《华盛顿邮报》也忍不住担忧称,“如果说现在英国像一个汽油桶,那么特朗普就是一根火柴”。
特朗普3日在“空军一号”专机刚着陆时便发推文对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发起了“非同寻常的攻击”,在此次访问一开始就设立了火药味十足的语境。特朗普在推特上发文称,“作为伦敦市长,他的工作做得很糟糕。他愚蠢地对来访的美国总统很不友好”。特朗普称,美国是英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盟友。而伦敦市长却是一个“冰冷如石的失败者”,他“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打击伦敦的犯罪方面,而不应该针对我”。不过他又称,“无论如何,我期望成为英国的一位伟大的朋友,非常期待我对英国访问”。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在落地之后,特朗普忍不住再次向前来迎接的英国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抱怨萨迪克·汗。亨特接受BBC采访时称,特朗普向他表达了对萨迪克·汗的“强烈看法”。此前,萨迪克·汗称特朗普是“全球威胁的主要代表”,并称特朗普鼓动极右势力的语言像是“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者”。在特朗普上一次访问英国时,萨迪克·汗还允许英国民众举行示威抗议,并允许抗议者放飞一个穿着尿布、含着奶嘴的“特朗普宝宝”气球。
除了大骂萨迪克·汗,特朗普还将怒火撒向对其访英持批评态度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他称,他到英国发现“唯一的问题是CNN是这里有关美国新闻的主要来源,我看了一小会儿就把它关掉了”。“CNN里全都是(美国的)负面新闻和假新闻,这令(英国民众)对美国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太坏了!”他称,“现在全世界都在看CNN时,它看到的只是有关美国的虚假画面”。
美智库为美政府出招对付俄:部署更多战术核武器
2019-06-04 08:50 环球时报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9-06/14966974.html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俄罗斯媒体3日报道,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近日为华盛顿制订了一份破坏俄罗斯稳定局势的计划,建议主要针对俄罗斯的经济领域采取施压措施。不过兰德公司专家表示,尽管目前俄罗斯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能在多个关键领域与美国开展竞争。
俄罗斯《独立报》3日说,在经济领域,兰德公司提出四项措施。首先是为了打击俄罗斯出口收入,美国应加强本国能源生产。此举或导致俄罗斯国家预算减少、国防开支下降。这一措施被认为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对俄经济和金融领域实施更严厉的制裁。不过兰德公司专家认为,该措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他国家是否愿意加入制裁队伍,而且由于反俄制裁会给美国和其他国家造成损失,因此这一举措存在较大风险。第三项措施是从经济领域隔离俄罗斯,帮助欧洲国家扩大进口油气能力,减少对俄能源依赖。最后,美国专家建议政府鼓励俄罗斯专业技术劳动力和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移民。
除了经济措施,兰德公司还提出地缘政治措施,包括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武器、增加对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支持、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在思想和信息传播领域,该智库建议鼓动俄罗斯国内抗议运动、破坏俄国际形象。而军事方面的措施则包括在欧亚部署更多战术核武器、将俄拖入军备竞赛、增加美军在欧洲的部署、提高北约在欧洲演习的频率并扩大规模等。
据俄罗斯regnum通讯社3日报道,俄国家杜马议员热列兹尼科夫表示,这是一项全面反俄运动计划。这种信息攻击的目的是对俄公民和领导层施加压力,是对俄进行直接威胁。他说,俄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国家利益,让任何此类计划都只是反俄者的“疯狂幻想”。
“这些说法不是什么新内容。”俄联邦新闻社3日称,俄议员莫罗佐夫表示,政府必须为采取反击措施创造条件。他认为,只要俄在经济上稳定住阵脚,美国的其他打击就不会构成威胁。(柳玉鹏)
田文林:“文明冲突论”掩饰的是霸权主义
2019-06-04 00:52 环球时报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9-06/14966696.html
田文林
近来,“文明的冲突”重新成为国际舆论中的热门话题。有两件事成为诱因:第一是美国决策层正考虑基于“与差异巨大的文明作战”的思想,制定对华政策。第二是此前发生的斯里兰卡系列爆炸案,这次恐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斯里兰卡国防部长事后称,恐怖分子的动机就是对新西兰清真寺枪击案的报复。恐怖分子仅因宗教信仰差异便大开杀戒,似乎印证了“文明冲突论”。然而,用“文明冲突”解释现实矛盾,看似深刻玄奥、直达本质,实则似是而非、主次颠倒。
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意识形态诸多层次中,宗教信仰距离现实政治相当遥远,其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也是间接而有限的。许多反例表明,宗教信仰不同,并非爆发冲突的先决条件;宗教信仰相同,也不意味着一定能和谐相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前世界诸多矛盾(包括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多是地缘博弈、经济竞争、强权政治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所致。因此,要想认识事物本质,不是将人间问题拉到天国,而是将天国的问题拉回人间。
“文明冲突论”将文明/文化因素当成矛盾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唯心论。在西方社科理论中,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常见现象。有美国学者坦承:“西方历史可以说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因为西方所依赖的是根据理论所建立的模型。”毛泽东曾说:资产阶级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多好的预见,但在社会科学方面还是盲目的。例如,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是三大流行理论,其中现实主义接近唯物主义,但喜欢用静止、机械的形而上学眼光看问题(沃尔兹所说的“结构”就是静止不变的),因此其可以解释常态性现象,却无法预示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衰落与灭亡。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则带有明显的唯心论色彩。“文明冲突论”就是西方社科领域唯心论传统的当代延续。
“文明冲突论”背后
用唯心史观引导政策和战略,就像从镜子中观察世界:表面上看,它所看到的东西与现实世界无限逼真,但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用这种歪曲现实的唯心主义指导外交战略,只会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美国用“文明冲突论”指导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就曾遭受重大挫折。20世纪前期,美国在中东地区形象良好,双方相处和睦。但二战后(尤其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霸权色彩越来越浓:在阿以冲突中偏袒以色列,由此得罪整个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世界内部“拉一派,打一派”,使中东日渐陷入“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逆淘汰。正因为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才使中东反美主义情绪高涨,“9·11”事件很大程度就是这种反美情绪的极端反应。
有意思的是,美国没有自我反思和批判,反而凭借话语优势,倒因为果,热炒“伊斯兰威胁论”。“9·11”事件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主流话语中,“文明”“文化”“宗教”“自由”“民主”等观念泛滥,日趋成为解释国际政治矛盾(包括反美恐怖主义)的理论起点。在回答“穆斯林为何恨美国”这一问题时,很多大腕学者将问题归咎于“文明冲突”,而看不到美国学者对自身政策的反思,也看不到对不合理国际秩序的深度批判。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知名东方学家伯纳德·路易斯认为,穆斯林反美情绪是源于对古代犹太教-基督教价值观竞争的历史性反应,源于自身政治经济的失败和无知,而非美国的过错。要想根除恐怖主义和反美主义,就必须在伊斯兰世界推行民主改造。
理论上差之毫厘,行动就会离题万里。正是由于热衷于“文明冲突论”而看不到自己的霸权主义,小布什政府推出了“中东民主改造”“武力反恐”等偏激政策。后来的事实表明,这种“文明对抗”政策,既导致伊斯兰世界空前动荡,也使美国软硬实力严重受损。
霸权与好战的本质
殷鉴不远,美国却重拾“文明冲突论”,并将矛头对准中国。美国如今竭力遏制中国,主要缘于中美实力差距日渐缩小引发的战略焦虑。
然而,中美实力差距缩小的本质根源,并非文明差异,而是两国发展战略的巨大差异: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美国则热衷于战争。今年4月,特朗普曾致电前总统卡特,表示对“中国正超越我们”感到不安,并寻求对策。卡特就认为,中国没有将一分钱浪费在战争上,美国则是“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这是中美差距缩小的根本原因。
进一步看,“文明的冲突”成为美国对自身霸权、好战的掩饰,而之所以如此好战,本质是垄断资本牟利所致。一则,美国要维护美元霸权体系,离不开军事手段。二则,维系“债务经济”使美国热衷于制造战乱。目前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美国只能靠债务维持繁荣假象。据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只有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加动荡与混乱,巨额资本才会乖乖回流美国,这使美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喜欢制造战乱。三则,美国金融寡头与军工复合体相互勾结,已形成“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经济军事化机制。目前,美国庞大的军事开支远远超出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常需要,实际成为垄断资本从中渔利的工具。美国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主要受益者就是军火商和投资银行家,美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则承受巨大代价。从这一意义上说,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外敌,而是国内高度异化的垄断资本。
遗憾的是,当前的美国决策者不能或不敢正视主要矛盾,也没有吸取此前与伊斯兰世界因为矛盾冲突带来的惨痛教训,反而开始用“文明间冲突”的标签定位中美关系。这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