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输入性通胀不可制,发展才是硬道理

火烧 2008-07-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输入性通胀无法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控制,强调发展经济才是根本。主张通过贸易平衡应对通胀,而非过度紧缩,以维持经济增速并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损害。

输入性通胀不可制,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前中国经济现实的焦点是,输入性通胀仍在继续。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治理国内经济过快的增长有效而且也已出了效果,经济增速已回落到正常区间,但对治理输入性通胀,显然没有效果。输入性通胀一是通过进口成本上升而推动,比如原油进口成本提高,造成各行业运行成本都提高;二是通过贸易入超外汇过多,央行将其转换成人民币后引发供求失衡。因此,货币紧缩政策对输入性通胀根本没有作用。

     货币只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在现代虚拟货币占主导的情况下,通胀是经常的事。对于治理输入性通胀国内所能控制的有效的手段应该贸易平衡(见蔡定创《当前宏观调控得失谈》中的详述),而不是国内货币紧缩。因为输入性通胀其实质是国内获得同等价值需要增加输出,是国际财富的重分配。在此时如果紧缩国内生产和消费,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的损害就由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且会放大损害。如果不把本国的通胀指标看得太重,由于输入性通胀所造成的名誉货币量的损失,这时如果要保持原有的经济发展的增速,货币政策不仅不能紧缩,相反还要比原来适度的更放开一些。只有放开一些,才能既不损国内的实体经济,又能通过国内新增价值的创造量补充因输入性通胀所造成的价值损失。

     因此,当前争议的,是选择发展速度,还是继续货币紧缩以压制通胀,实际上是很清楚的问题。输入性通胀用货币紧缩根本无法压制,甚至会因为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而使通胀更增,徒给自已的经济发展制造困难,是决不可取的政策。

        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将通胀视为猛虎,凯恩斯主义后,适度的通胀才成为各国有意无意发展经济的工具。自此后世界再也没有发生商品过剩类的经济危机,资本过剩通过现代的金融信贷工具通常都演化为通胀,以强制社会财富的重分配。当然,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政府以社会发展和增加全社会的福利为最重。象目前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处理,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通胀。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难道还有争议?

相关文章

  • 成都学者:银根会放松吗?
  • 王小刚:中国经济已面临“滞胀"风险的理性分析及对策思考
  • 混乱的经济学名词之通货膨胀
  • 中国的通货膨胀已攀升至高位,应该采取渐进式举措加以调控
  • 梅新育:中国物价上涨罪不在"猪" 美联储才是祸首
  • 吕永岩:对美巨额利益输送必须严查、追究!
  • 通胀“魅影”下的规避与应对 ——“通胀治策”论坛精要
  • 从猪价轮回看生猪产业的沦陷
  • 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
  • 梅新育:境外上市受阻有利于削弱输入型通胀
  • 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
  • 竖琴螺对通货膨胀的独特看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