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安土重迁至故所难离再到乐不思蜀——反对灾区大迁移

火烧 2008-05-3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反对灾区大规模迁移,从安土重迁、故所难离、乐不思蜀三方面分析迁移的复杂性,强调农村社会心理与现实困难,质疑迁移政策的可行性与效果。

   

   

灾区大迁移的实质,是逃离灾难。本人略说一下反对大迁移的理由:

   

一、别忘了安土重迁。用城里人、中产人和精英人的思维,来研究汶川地震灾区的大迁移问题,已经忽视了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现代社会的确是开放和流动的,但在全球范围内,举家外迁也仍然属于部分群体的特殊优势,而中国农村的实际不能不予考虑。

   

一般而言,大迁移的思路也是可行的。比如中国有的边远落后地区,生活环境极端艰苦,很不适合人居,包括一些灾害频发地区在内,部分迁移可以考虑。但中国艰苦和多灾地区十分广泛,除了广大农村以外,处在地震活动区的,还有许多大中型城市,是否都得迁移呢?显然这不现实。

   

川北地区毕竟是在天府之国,除了地震带的自然灾害多发外,其它条件应当还是不错的。大规模外迁,迁往哪里合适呢?总不能全部迁往江浙两广和京津沪穗等。在三峡移民工程中,就笔者所了解的,部分不如四川的安置地,早已经人去楼空,所有房屋的门窗玻璃全被拆除变卖,一片破败景象。

   

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生存条件相对不错的地区,决不能率意而为。

   

二、别忘了故所难离。除了有抱负、多诱惑、没法子的情况以外,要让农村地区家家户户永久告别本乡本土,是件非常困难之事。其中包含自然条件、社会关系、生活习俗、语言文化、风土人情、世居传统、经济来源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这就决定了大规模动迁的极大难度。

   

决策层面和高端人士也许出于种种善意,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笔者想要让父母从江苏迁到新疆来,而且物质生活条件肯定要有所改善,但说破天也不答应;即使想让岳父母从郊区搬到城里来,相差仅二十来里地,也是一百个不乐意,住一段时间问题不大。本人有理由说,即使动员四川广大农民举家迁到澳洲去,恐怕自愿报名的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除了万不得已,普通农民不会走背井离乡之路,故大规模的迁移很可能是事倍功半之举。除三峡地区已成一片汪洋,外迁人口难以回头以外,其它地区的大规模动迁群体,必然出现迁移困难而回流容易的尴尬局面。

   

三、别忘了乐不思蜀。天府之国总体还是风调雨顺、气候适宜的安逸之地,过去所说的“少不入川”,是指当地在一定程度上因此存在着偏安保守、不思进取现象。于是就有“乐不思蜀”一说。迁移人口离不离乡是一回事,思不思蜀要看“乐”的程度。

   

也许普遍民众满足“安居乐业”的要求不高,但要达到“乐不思蜀”的困难巨大。也许身在四川的外出打工不成问题,但迁移之后再自谋生路就不现实。这就决定了大规模迁移之后,仅仅是职业和工作问题,就基本不能妥善解决。

   

早在几十年前,江浙等比较理想的自然易居地区,人口密度就已超过日本台湾等高稠密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江苏,人口密度已是日本国的两倍以上。继续向这类地区迁移人口,必然导致人口整体分布上的严重失衡。尽管当年各种形式的支边政策,宏观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在开放条件下的大规模迁移,也只能进一步加剧全国人口分布的不合理状况,因此根本上并不可行。

   

相关文章

  • 我对四川灾区重建的“资金使用合理性”不抱信心
  • 反对“北川23亿地震博物馆”的五点理由
  • 汶川地震百日祭
  • 地震亲历,朴素的事实,朴素的英雄——灾区归来谈感受(14)
  • 地震前一天,猪从奶奶的头上飞过去—灾区归来谈感受(11)
  • 反官僚主义与“文化大革命”
  • 卢周来:“重建”一个没有开发商的世界?
  •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地震保险普及率世界第一
  • 曹建海:我曾试图阻遏开发商介入汶川灾后重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