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严重的东汉社会
对秦朝失败原因的探讨多如牛毛,大多从统治严苛角度讲。但我始终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从比较历史的角度,我对欧美学者将中国战国时代与欧洲近代大混战进行比较分析比较感兴趣。甚至把战国时代的秦国与俾斯麦时代的普鲁士德国以及明治维新的日本放到一起进行全景回顾也是一件妙事。这三个国家都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但秦国还是与它们不同的,这也是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秦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商鞅的伟大,他的改革确实如《大秦帝国》描述的那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事化的改革,即是军功爵制度,这和德国、日本是比较相似的,这塑造了战时体制。第二阶段则是郡县制改革,在土地制度方面做出改变,废井田,开阡陌。这一点上日本和德国的改革很不彻底,这使得它们无法从战时体制向文明社会过渡。
秦国的政治改革,减少了统治阶层的内斗,使得国家能够集中全力应对外部威胁。但这也侵犯了秦国公族的利益,在战时情况下,公族的反抗从无止歇。如何应对挑战呢?秦国从六国引进了大批人才,依靠客卿统治秦国。秦国国王只要平衡客卿和公族的政治平衡即可。
打破这种平衡的事件实际上是秦国统一中国。没有了所谓的客卿,秦国失去了人才基础。另外一点是秦二世沙丘政变上台后,基本铲除了秦国公族。秦国两大政治势力消失后,带来了政治权力的真空地带。当然就是一夫作难,应者云集了。
刘邦建立汉朝,顺应了历史潮流,宣告贵族政治的瓦解。但他吸取秦国教训,部分恢复分封建国体制则是失败的。这使得汉初宗族势力过于强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这个时候,皇帝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打击宗族势力。终于在汉武帝时代迎来帝国的中兴,汉朝进入全盛时代。
汉朝进入全盛时代,也即意味着皇帝与功臣集团蜜月期的结束。在这时候,皇帝依靠的势力就是外戚集团。从汉武帝时代以后,汉朝的权臣基本都出自外戚之家。到汉桓帝时代,当比和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梁冀被诛灭后,皇帝开始把宦官集团作为依靠对象。在整个政治架构中,皇帝是孤家寡人,他需要可靠的同盟达成政治稳定,但往往事与愿违。
到西汉末年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整个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固化。汉武帝时代,他扶持的外戚家族都是没有根基的升斗小民。这样他才能掌控自如。一旦外戚家族有做大趋势,他毫不犹豫斩断情丝,另结新欢。到西汉末年,皇帝要联姻,也要和权臣联姻,整个社会被地方豪族把持。
东汉社会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情况比比皆是。整个朝廷是几大家族轮流坐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精彩。整个上层社会就开始腐化堕落了,讲门第、讲排场、婚丧嫁娶耗费无度,整个社会财富空前集中而又浪费严重。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整个东汉时代,农民起义从没有中断过,四夷的反叛从没有中断过。
这上百年的冲突,造就了三国时期空前的大混战。司马氏家族的胜出代表了地方豪族时代的到来。这是东汉故事的延续,甚至是强化版。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标准只是对风评制度的官方确认。西晋时代分封制度,门阀制度都得到了强化,这就使得东汉与西汉的两大政治顽疾得以复活,也必然掀起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波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混战开始了。在西汉时代,匈奴是草原民族的王者。汉朝则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西汉打垮了匈奴,也使得游牧民族没有了强有力的约束,进入了无政府状态。汉朝没有应对这种挑战,执行的还是以夷制夷的方略,这就使得边疆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这些少数民族也成为受压迫最严重的所在,他们的反抗从未停止。
魏晋南北朝初期的种族仇杀将矛盾激化到顶点。双方都知道这一模式不可持久。达成的妥协就是胡人的汉化。当然,北魏北镇汉人的胡化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趋势。隋朝、唐朝的建立,都是六镇势力的体现,这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另外,关陇集团的鼎盛也代表了一种妥协。首先,关陇集团的发迹源于西汉末年的武装起义。关东地区成为中国武力的代表。马援马革裹尸的誓言还在历代传颂。班超为代表经略西域的人物层出不穷。他们世代与胡人作战,因袭胡人的风气。同时,马氏作为重要的外戚集团也是当时的豪族代表。多重身份集于一身的关陇集团成为整合中国各方势力的最佳代表。
中国社会实现了民族融合,阶层整合。唐朝实现了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给了社会底层最大的晋升阶梯。同时,唐朝也是最为开放包容的时代,少数民族被纳入帝国的政治架构中,成为中国的代表。但是中国也面临新的问题。随着帝国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经济不平衡开始显现。地方豪强有更大的资源禀赋来威胁中央政府。整个统治阶层不是抱团取火,而是内斗不止了。党争成了新时代的主题。这就说明新的政治势力还没有足够的手腕参与政治,中国面临另外的抉择。
我们熟悉这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经济发展带来的阶级流动。后发阶级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才能学会如何进行统治,但每一次的尝试都会带来血雨腥风。这或许也是毛泽东穷其一生想要改变的,通过相对和平的手段让劳动人民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是来自历史的启迪。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