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我眼中的解放战争

火烧 2019-01-13 00:00:00 历史视野 1042
文章探讨解放战争中的阶级矛盾与战略部署,分析毛泽东的决策与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作用,强调战争性质与历史背景。

  1946年开始的国共对决,在官方被称之为解放战争,在国民党方面则称之为戡乱,在现今一些人口中则被称之为中国人打中国人。我只想说一个事实,1927年国共决裂后,一直是国民党在杀共产党,而不是相反。胡汉三那样的返乡团,基本上进行的是大规模的屠杀,即使抗日战争也不为过。蒋介石要求共产党缴枪的政策,既没尊重实际情况,也没尊重历史,是他这个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人决定了战争。经过了抗日战争,中国的阶级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严重的状态,也由不得双方再有任何的妥协。至少从对战争的性质来说,国共两党是一致的,就是一场阶级斗争,获得解放的是广大人民,失败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在国共的将帅里面,唯一可以称得上战略家的,就是毛泽东。他对局势的把握是很清晰的,看过当时资料的人都可知道事态是按照他的设想一步步施行的。至于近些年来的一些杂音,只不过用了局部的材料来论证所谓的结论。殊不知同样一种决策三个月以前和三个月以后是完全不同的,毛泽东就是根据不断变换的局势进行了战略调整的。

  彭德怀在解放战争初期是被闲置的,做了类似军委总参谋长的职位。我想这和他在抗日战争未能贯彻毛泽东意图是有关的。只不过彭德怀确实军事本领了得,在陕北打开了局面,毛泽东逐渐放权给他。但一直以来,没有授权让他组织更大规模的战役。比起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头衔,他的作用和地位是下降的。

  在蒋介石和斯大林媾和以后,东北就成了蒋介石的首要目标。但后来苏联还是给共产党开了个口子,默许共产党接管那里的农村。毛泽东令旗一挥,山东的解放军从海上被运往东北。在开始,林彪只是东北几部之一。四平保卫战等战斗也是为了配合国共谈判。等到全面内战爆发后,东北解放军退到北满之地,毛泽东却把东北党政军的大权交到了林彪的手里,让他可以无挂碍的实行他的部署,这就是毛泽东的决断力。现在有一种说法,国军东北的部队很强悍,东北解放军毫无招架之力,这也夸大了事实。国军是取得了几个战役性的胜利,但并没有给东北野战军造成较大的杀伤。在东北没有增兵的情况下,他们是没有能力一路向北一举歼灭东北解放军的。

  中原地区解放军的主力是刘邓大军。一些人贬低邓小平的军事作用并不恰当。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邓小平都是最坚定的毛派。刘邓大军出自129师,其中相当的力量来自当时的四方面军。129师的政治委员先是张浩,后是邓小平,这都是毛泽东的嫡系。军中的最高领导也是这两位。邓小平作风强硬,对纪律的塑造起了关键作用。在解放战争初期,刘邓大军是战绩较好的部队。有邓小平的存在,才保证了毛泽东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意图的实现。在这方面,粟裕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畏难情绪的。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陈毅、粟裕部是受邓小平节制的,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当时转到外线作战,有军事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在国民党持续围攻下,解放区的经济压力是十分巨大的,解放区没有能力养这么多兵。外线作战则能够解决这个难题。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为共产党方面赢得了喘息之机,现在的一些说法则是就事论事的愚见。

  解放战争中的意外之喜是粟裕,他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由于项英的影响,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的发展相对来说的比较慢的。陈毅、粟裕等在江北站稳脚跟,离不开王震、彭雪枫、黄克诚等八路军南下支队的配合。等到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华东等地的解放军实力是较弱的。但粟裕以区区三万兵马抵挡住了李延年等部十万多人的围攻,并且所获胜利基本上都是较大的歼灭战。一下子将千钧重担扛在肩上,非同凡响。试想,如果粟裕部没能顶住,中原地区解放军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后果殊为难料。

  与此同时,拥有5万多人力量更强的陈毅所部战绩乏善可陈。这才有了后来华中、华东合并之后,粟裕主管军事的部署。在当时,山东解放区承受的围攻最多,国民党部队精华精华基本上在这一地区。等到华野吃掉了整编74师之后,全国的形势发生转变。那时国民党部队开始老鼠不出窝,用更加谨慎的办法作战,层层包围,这才有了毛泽东外线作战的构想。

  粟裕数次推迟了毛泽东外线作战的决断。但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后,华野进行了分兵,为着外线作战做准备。但粟裕还是有办法进行了豫东战役,扫清了外围,造成敌军重大杀伤。接着,让毛泽东放弃了许世友山东兵团单独进攻济南的计划,转而由华野东西兵团共同进军的部署。何新先生说的没错,分兵之后,粟裕确实不能直接指挥许世友的山东兵团,但不可否认粟裕在一系列的作战部署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他指挥的几次大的歼灭战对之后事态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也应该明白,借着捧高粟裕,贬低毛泽东也是非常错误的。粟裕的几次建议只是就局部战场而言是正确的。就淮海战役来说,它的发起建立在东北野战军辽沈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并且聂荣臻部、杨得志部牵制住了傅作义集团的情况下,才得以顺利实施。粟裕一直坚持内线作战,有一段时间毛泽东确实给予了言辞的批评。这份牺牲是刘邓大军代为承担的。但粟裕也确实争气,他完成了本没有计划安排给他的任务。

  从战将的发挥来说,粟裕是解放战争的第一功臣。毛泽东将解放台湾的重任交给了他,这样的意义还不能说明他的军事才华吗?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首先也想到他,这是对他的最大肯定。粟裕算是实现毛泽东军事设想最好的将领,歼灭战思想完全体现了毛泽东的风格。但只有毛泽东是帅,协调各个战场,在不同区块不同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打锦州,林彪也闹脾气;彭德怀主张几个战区联合作战,率先解决胡宗南集团;这就是这些将军们缺乏全局眼光的表现。

  毛泽东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领导了这场战争,发挥了手下将领最大的潜力,这才让解放军各块相互配合,协调统一,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如果不带偏见的去观察毛泽东的指挥艺术,确实惊为天人。能够料敌预先,几乎不犯错。他的出现,是人民之幸,中国之幸。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