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萧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已不难辨清

火烧 2015-01-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52
文章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种对立观点,探讨阶级斗争观与生产斗争观的理论差异,强调理论腐败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并呼吁以辩证唯物史观指导实践。

  【内容简介: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观:一是“生产斗争观”(“以经济建设为纲”)——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它不符合社会实际,犯了机械唯物史观的错误,是引起社会主义蜕化变质的哲学历史观根源。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阶级斗争观”(“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它符合社会实际,体现了辩证唯物史观的真理,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目录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攸关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

  二、两种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观

  三.马恩列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

  五、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认识

  六、毛泽东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攸关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

  理论错误不纠正,会蔓延引起理论体系的根本性谬误,我认为把这种现象称为理论腐败(思想文化观念的根本性错误)比较恰当。理论腐败是现实腐败之源。理论腐败是首要的腐败。所以,社会主义要复兴,必须以理论反腐败统帅现实反腐败

  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观以及社会历史观等问题上,存在着被官僚权力绑架的重大理论腐败。这是引起市场化、资本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哲学历史观根源。所以,必须从源头上开始反理论腐败,才能端正思想政治路线。

  同所有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那么,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呢?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矛盾、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非阶级性矛盾?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决定着对社会主义革命对象认定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执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改革方向的正确与否,从而决定着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走向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高潮,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深度低潮,完全同步负相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被完全否定;苏东剧变;美国霸权一极独大等等社会现实,绝对与执政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据此推行的政治路线密切相关。严重的是,现在到了不得不认真反省的危急时刻了!

  二、两种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观

  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观:一是在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斗争观”(“以经济建设为纲”)——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它不符合社会实际,犯了机械唯物史观的错误,是引起社会主义蜕化变质的哲学历史观根源。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阶级斗争观”(“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它符合社会实际,体现了辩证唯物史观的真理,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这两种理论实践观的对立斗争,除了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明朗、激烈外,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均处于朴素朦胧的状态。

  这两种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观,上源于机械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史观的对立(请参考本文的姊妹篇:《萧竹:市场化改革的哲学历史观根源》),下派生出两种对立的政治路线——“以经济建设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阶级斗争为纲”。可惜,迄今为止,除中国的毛泽东时代外,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尚未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是否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否还能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是需要理论必须做出正确回答的紧迫问题。

  三.马恩列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

  对于涉及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只作过某些原则性的设想,尚未有具体的论述。

  列宁有了夺取政权后七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他看到了被打败的资产阶级甚至比无产阶级还要强大,时时企图复辟。同时,小生产不断地生长着新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他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他经典地指出:“机会主义恰巧在最主要之点不承认有阶级斗争,即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在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有阶级斗争。”(《列宁选集》第三卷第200页) 弥留之际,列宁在病榻上忧虑:已经目睹了旧沙皇官僚机构的复活,布尔什维克只不过给这种官僚披上了苏维埃的外衣……。由于列宁逝世过早,没有来得及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

  斯大林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组织上解决了很大一批钻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但他在理论和实践上未能较好地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问题。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在他的身上,已经存在着一些可以为修正主义所利用的萌芽。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斯大林:(1938年)《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不承认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偏离了唯物辩证法。后来,斯大林又对“完全适合”的无矛盾论作了非根本性的修正。他说,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这种说法不能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应当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常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的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有可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没有那些组织反抗的衰朽的阶级。”(斯大林:(195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他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在苏联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急忙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斯大林:(1936年)《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 斯大林在临去世的前一年(1952年),才觉察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弄得不好,可能使矛盾变成对抗性的

  斯大林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仅从经济层面和国外阶级敌人的颠覆上理解残余的剥削阶级和阶级斗争;看不到在经济层面上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势力主要以资产阶级文化观念、不断膨胀的官僚主义特权、资产阶级法权、小生产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和残余经济剥削形态的形式存在,阶级斗争则主要以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看不到在革命的热情和作风因和平执政而逐渐衰减、无产阶级大众民主政治制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文化观念必然会形成精神统治力量,从而存在着官僚阶层先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向官僚资产阶级蜕变,伴随着在经济层面上向官僚资产阶级顽固发育的可怕趋势(如同古代农民起义胜利后,其打天下坐天下的领导集团跳不出又变成封建剥削阶级的怪圈一样)。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重大问题,毛泽东曾经批评斯大林搞阶级斗争熄灭论,说:“他的缺点是在理论上不承认在无产阶级专政整个历史时代社会上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伟大的历史文件》,1967年5月18日)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矛盾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在《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注和谈话》中指出:

  “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既得利益集团,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

  “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毛泽东还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什么三项指示为纲 (:毛泽东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项指示,是从1974年8月至1975年1月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先后作出并重申的重要指示。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时,把这三项指示并列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列宁则不然,他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八级工资,不管你人少人多。”,“为什么有些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问题看不清楚了?旧的资产阶级不是还存在吗?大量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大家都看见了吗?大量未改造好的知识分子不是都在吗?小生产的影响,贪污腐化、投机倒把不是到处都有吗?刘、林等反党集团不是令人惊心动魄吗?问题是自己是属于小资产阶级,思想容易右。自己代表资产阶级,却说阶级矛盾看不清楚了。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一九七六年中国大事记》)

  “(:邓小平)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他不懂马列,代表资产阶级。”(1976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听取毛远新汇报时的谈话)

  “民主革命后,工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第487页)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引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66年5月16日《通知》》)

  事实和理论证明,毛泽东的论调是正确的。

  五、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认识

  对毛主席的上述论断,当时,很多干部、群众不能理解,党内怎么可能有资产阶级?经过苏东剧变和中国近40年改开社会现实的刻骨铭心的教训,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了其真理内涵。

  其实,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长期全面的社会实践的检验和真理的论证,毛泽东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

  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抑制新资产阶级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虽然在经济形态上被基本消灭了,就是所说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并不等于阶级在综合形态上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也被基本消灭了(如同韭菜的茎叶被割掉了,根子还在一样),国外强大的敌对阶级的颠覆危险还存在,国内的阶级残余还存在,资产阶级法权还存在,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作为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的萌芽,还在小生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管理中不断地发育膨胀,尤其是资产阶级私有文化观念作为一个“社会场”还严重存在,致使官僚阶层处于形成官僚资产阶级的顽强趋势之中。走资派官僚资产阶级,在经济层面上正处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更是严重地存在着。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当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基本存在时,因为资产阶级在经济形态上还未成形,所以,阶级斗争的特点,是以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思想观念斗争和政治路线斗争为主要表现形式(往往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往往潜伏着敌我矛盾的性质)。如果社会主义政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中败北,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就会在经济形态上形成,朴素的社会主义就会退变成官僚社会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这时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就变成了包括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全面的阶级斗争(往往表现为敌我性质的矛盾)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并且以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斗争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国家机器有蜕化变质的严重危险。因而邓小平所说的用“政策和国家机器”来纠正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办法,绝非治本之策。试想,“政策和国家机器”在阶级斗争中存在着如同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35页)的严重问题,那么,谁来纠正“政策和国家机器”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偏离?“政策和国家机器”能从根本上自己纠正自己吗?“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可能吗?实际上,毛主席早就正确地解开了这一千古难题:要遏制官僚资产阶级的滋生和国家机器的蜕化变质,除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以外,更必须具备的政治条件是:通过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夺取公有文化观念统治权、建立无产阶级大众民主政治制衡权力腐败的机制,从而避免历史周期律。可悲的是,真理却被当作谬误给“拨乱反正”了——剥夺了人民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民主权利和工人阶级罢工的权利,废除了惩办卖国贼、反革命和投机倒把等罪行的条款。这就根本清除了大众民主这个制衡权力腐败的唯一有效机制。营造了这样一种放纵官僚资产阶级滋生、国家机器变质的社会条件后,“四项基本原则”还如何坚持?说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的一手如果能硬得起来?

  总之,“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论断,及“阶级斗争熄灭论”,既不符合社会发展到事实,也不符合马列毛主义基本原理。

  六、毛泽东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956年,党的八大根据刘少奇的政治报告所作的决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80年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中说:“56年八大的路线……也就是我和少奇同志代表的路线”) 毛主席及时纠正了这种关系政治路线根本方向的理论。

  1957年,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有关论述中,实际上否定了八大政治决议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定性:

  毛主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必然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关于这个具体表现形式,毛主席创造性地概括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毛主席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

  1957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主席讲话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毛主席还反复告诫全党:“在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阶级矛盾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并没有熄灭。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穿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必须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思想和文化战线上,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毛主席去世以后,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定性被彻底否定了。

  1981年,邓小平、胡耀邦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如下定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个战略转移,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竟然提出了反对所谓‘唯生产力论’这样一种根本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荒谬观点。” 之后,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那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定性,不管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第一,先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定性。

  这是一种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机械唯物史观的错误定性:

  首先,这种定性的内在含义是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超越了本国的生产力”。这就没有把全世界的生产力看作一个统一系统,忽视了由世界上先进的生产力决定的先进的、革命的意识的传播指导作用。这种定性的内在倾向是:只要社会化生产力在本国尚未发展到发达成熟的程度,本国就不应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应该,或者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或者仍然保持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或者如果“超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纲,“补资本主义的课”。

  其次,这种定性实际上是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向极端推进。因为,生产力的作用,是在总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最终的基础性决定作用;而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中,是上层建筑中人的因素发挥着统率性决定作用(请参考本文的姊妹篇:《萧竹:市场化改革的哲学历史观根源》)。是人统帅生产,而不是生产统帅人;是人指挥物,而不是物指挥人;是政治统帅经济,而不是经济统帅政治。当然,人的因素的发挥有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甚至革命与反革命之分。因而,上层建筑中人的因素的统率性决定作用也有正、反之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必须对上层建筑中人的因素的发挥给以特别的政治重视。而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定性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内在的倾向是: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纲,生产力越发达,社会主义的基础就越巩固,能越能保持自身的性质、不至于倒退异化。这就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中过分强调了生产力的客观因素,轻视了上层建筑中人的主观因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不自觉地犯了“单纯经济观点”的机械唯物史观错误。

  如果这些倾向性观点是正确的,那么,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就应该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苏联、东欧和中国等较不发达的国家。可是,事实正好与此相反。还有,如果将这些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不发达国家进行自身纵向比较,就可以发现:在经济很困难、很不发达的时候,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在经济大大发展了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反而出现了世界性的倒退异化。在这里,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哪里去了?这说明,问题并不出在生产力领域,而是出在上层建筑领域。辩证唯物史观的解释是:在世界统一系统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基础上,在总的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发挥着最终的基础性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中,是上层建筑中人的因素发挥着统率性决定作用,是政治的统帅作用

  毛泽东也曾说过:我们在一九五六年八大第一次会议的决议中说,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不对。半年以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突出起来,我们很多同志就觉悟了,并且采取了正确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印,第121页。)

  可见,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定性,是错误的,是见物不见人、轻视甚至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单纯经济观点(如同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批判过的红军中的单纯军事观点)。当然,这个错误,是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且,由于有哲学和政治理论素质超强的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领导,才十分及时地纠正了这个错误定性。(顺便说一下,作出这个错误定性时,毛主席当时就持反对意见,由于种种历史条件制约的原因,还是写入了决议。在这里,我们不能归咎于毛主席。他虽然是党的主席,有些人还大肆攻击他是封建家长制作风,但在比如说他在纠正大跃进期间一线执政者所犯的“共产风、浮夸风”等错误时,他连在人民日报发表批评文章的要求都不被一线执政者批准,只能在《党内通讯》上以非官方的身份发表文章……)

  第二,再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定性。

  这是一种错误走得更远的,把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机械唯物史观定性: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包括共产主义社会在内的一般社会都具有的矛盾,是不可以定性为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一个要消灭一切私有制的公有制社会主义,除了这个一切社会都存在的人同自然、消费同生产的矛盾之外,还有比这更紧迫的攸关社会主义兴衰存亡的特大矛盾。而这个定性,是一个不但没有阶级性,而且连具体的社会制度属性都没有的非马克思主义定性;是一个只抓生产、不管姓社姓资、放纵权力腐败的可怕政治错误;不知道“社会主义搞经济是一种政治行为”(如同在红军时期,不知道“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就是“唯生产力论”,是真正“根本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荒谬观点”;它会将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误导成一个修正主义的生产党;它会引起社会主义走向彻底的异化。

  很明显,一切社会堕落的首要原因,都是源于思想政治上层建筑。引起社会主义堕落的致命危险,也主要的并不是物质文明落后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而是精神文明落后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主要的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主要的不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而是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上层建筑中的权力腐败、滋生官僚资产阶级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应该定性在上层建筑领域,而不是生产力领域。不定性在生产力领域,绝不是所谓“根本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荒谬观点”的历史唯心主义,恰恰是真正坚持了辩证唯物史观。同时,这并不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相反,定性在上层建筑领域,以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社会主义经济,防止社会公仆革命意志衰退,防止官员退变为贪腐官僚“败家子”,才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大保护和促进,才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人民的最大负责!

  实际上,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堕落的趋势。其原因在于:人类是社会性群居动物。脱离了社会性的生产分工合作,就没有人类生活,也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只能作为低等动物存在)。所以,没有社会就没有人类,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需。社会作为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关系的共同体,是需要管理的。社会管理在本真意义上,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权力公器。然而,由于人们既有私心又有公心,一般以私心为主导,所以,社会管理者往往将社会这个权力公器进行某种程度的私用,形成了社会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严重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往往表现为对抗性的阶级矛盾。而在非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则表现为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正是因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社会管理权公器私用的问题,所以,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堕落的趋势。因而,任何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应该定性于人与人之间的上层建筑领域,而不是定性于自然界与人之间的生产力领域。所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定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就如同俗语中所说的“富不过三代”的问题。造成“富不过三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财富还不够充裕造成的?还是因为奢侈堕落、吃喝嫖赌的败家子作风造成的?是不管黑猫白猫“以增加财富为纲”(金钱挂帅)能遏制败家子作风?还是“以道德传家、勤俭持家为纲”(道德挂帅)能遏制败家子作风?这难道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吗?治家是这样,治国更是这样!

  可惜的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近百年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观仍然受到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专政,这的确是很悲哀的事情。这种理论和现实的悲哀表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至今尚仍然处于幼稚阶级。当然,蓄势待发的质变阶段已经不会太远了!

  总之,毛主席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定性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绝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也不是“根本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荒谬观点”的历史唯心主义,而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经过正反长期社会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严谨的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大缺陷的弥补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信左翼人民力量和党内健康力量,一定会为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而艰苦卓绝地奋斗。“习总在最近一次(2014年)讲话中指出:看待政治制度模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有人说这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决定着社会政治机器的运转,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总统制,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的本质。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政治问题,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三十多年来,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倡导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张宏良:习总谈阶级立场和阶级分析方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