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送“东方红一号”入太空,“长征一号”开辟中国问天路

火烧 2022-04-20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1970年,长征一号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本文讲述长征一号的研发历程与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意义,展现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突破。

  1970年5月1日晚上,

  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

  《东方红》的旋律

  通过广播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响起,

  明亮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飞越天安门上空。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东方红一号卫星之所以能在太空中翱翔,

  离不开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运送。

  毛主席: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它在科学探测与研究、气象监测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几个月后,美国也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1958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进行。这天下午,毛泽东发话了:“苏联卫星上天,我们想不想搞个把两个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戚发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环境,是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上天是一个大国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很快,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小组——“581”小组,担任组长的是世界级火箭专家钱学森。

  “长征一号”的诞生

  要想把卫星发射到太空,就必须依靠运载火箭。然而,当时的中国连几公里飞行高度的火箭都没有。

  孙家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你火箭不太成熟的时候,你又分出了很大一部分力量去搞卫星,即使卫星搞出来了,那么你没有火箭也发射不上去。

  1960年初,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实现了8公里距离的飞行。毛泽东曾专门视察这枚探空火箭,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实体火箭。在此之后,东风一号、二号导弹先后研制成功。

  导弹与火箭有着相同的推进原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载荷不同。导弹头部装有弹头,而火箭头部则装有航天器。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导弹技术密切相关。

  1964年12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恳切建议,争取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前放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十多天后,钱学森也向中央建议尽早把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

  1965年8月,中央专委决定重启人造地球卫星项目,代号“651”工程,争取在1970年左右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后来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由于当时中国的单级火箭和在研的两级火箭还不足以达到发射卫星所要求的速度,科研人员决定采用一枚三级运载火箭来发射卫星。

  这枚当时还躺在中国航天人蓝图里的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在不久后有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长征一号。

  韩厚健

  时任航天一院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员

  我们必须要用长征的精神,克服我们可能碰到的艰难险阻。我们就不是光有一个长征一号,一步一步要走下去。

  不同于单级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包含三个子级和一个整流罩,在高空环境下,当火箭的一、二级进行分离的时候,其中的液体燃料会因为失重而上浮,无法成功地进行点火燃烧。

  韩厚健

  时任航天一院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员

  我们采用的热分离,在一级发动机工作快结束了,还没有关闭的时候,二级火箭就点火了,这样液体燃料能够沉底,不飘。这个技术突破对中国来讲是第一次。

  要想实现火箭子级间的热分离,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便是二子级液体火箭发动机能够在高空成功点火。要在几乎真空的环境下实现点火,难度极大。

  韩厚健

  时任航天一院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员

  在发动机喷管的喉部加了个盖儿粘在那,发动机的气就憋在里头了,这样它点火的条件还是地面一个大气压的条件,点火就成功了。

  《东方红》的旋律在太空中奏响

  1970年初,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各项研制工作和飞行试验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东方红一号卫星也完成了总装。

  3月26日,载有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专列从北京出发,经过四天四夜的秘密旅程到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70年4月24日这天,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伫立在发射架上等待着发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

  火箭的第三级载有重达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颗卫星比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重量加起来还要重。

  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烈焰徐徐升空。

  15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由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已经收到,声音洪亮。

  韩厚健

  时任航天一院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员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靠自己独立地发射卫星的国家,但是我们火箭的能力当时在世界上是排第三的。

  戚发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那么一个落后的,物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既有政治意义的,也很先进的第一颗卫星,我觉得很了不起。有个好的开头,“长征”的起步。

  4月24日,这个凝聚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所有奋斗与期待的日子,也在日后成为了中国的航天日。

  长征一号的成功发射,

  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道路。

  由此诞生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篇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