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体制内不倒翁:精致的形式主义者

火烧 2021-04-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深入剖析体制内不倒翁的精致形式主义现象,批评八股文弊端与学术形式主义,呼吁打破思想桎梏,推动创新思维与真实表达。

  钱理群曾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我天朝火了一把,如果将对号入座的范围缩小到体制内的“不倒翁”那里,“精致的形式主义者”比例高不高?

  体制内不倒翁的形式主义作风是怎样越来越”精致”的?“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精益求精”首当其冲。当年毛泽东反对并打倒的“党八股”不仅没有作古,现在反而从历史的垃圾堆里借尸还魂而大行其道,戴旭总结的“军八股形式主义空前精致”顶多只是冰山一角。毛泽东曾罗列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等等。“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做起报告来“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随手翻开当今众多的报刊、公文或信步走进有关部门的会场礼堂,大到领导讲话、事迹材料、情况汇报、年终总结,小到述职、鉴定、讲评、学习心得,有多少不是类似毛泽东说的那种“瘪三”与“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的模样?以文件传达文件,以论文学习论文,满足于当一只传声筒、扬声器,上面怎么放下面怎么响,别人怎么叫自己怎么喊。当年焦裕录就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而体制内不倒翁不仅吃别人嚼过的馍,还炒别人剩下的饭。实在没什么说的了,就在那里自言自语说车轱辘话,“抓经常”、“经常抓”,“要我学”、“我要学”,“读好书,好读书,书读好”,“A与B的关系,C与D的辨证”,绕口令一般玩文字游戏,以虚幻的辞藻掩盖自己思想的苍白。眼下国内学术论文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定性分析论文铺天盖地,要这样要那样,应如何该如何,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头头是道。但内在科学依据何在?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可能,有概率、有系数、有公式吗?恩格斯说过:“一个事物只有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时,对它的认识才是深刻的。”但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刊物有多少是用数学表述的?量化的分析是科学、认真、深入的体现,不下苦功“学”与“思”的“定性”论文会有什么价值?形式主义写作另一个令人可憎之处是“表情”呆板、体例单一而活像一尊庙里的泥胎菩萨,开头引言,末尾结语,中间一二三四,大段小行,大一二三套小二三。这样的体例格式怎么能容纳、承载鲜活、生动、形象的语言与思想?打开一本学术期刊或研究成果汇编之类的结集,仿佛来到龙门石窟,八百罗汉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又像进了停尸场,看上去男女老少,姿态各异,其实一个个生气全无。本来文无定法,起承转合风格气韵没有一定之规,但不知从何时何地起,大家约定俗成地都“八股”起来,直至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一本又一本的刊物组合成庞大的“思想”的坟场无穷无尽地延伸着。我们要反对的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八股式,一定的形式反映着一定的内容,但在我们今天的公文、论文中,不管什么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不管你是液体固体是死是活,也不管是煤渣土块,几乎统统是清一色的八股“筐子”而卒不忍读!形式主义写作越来越“精致”,反映了教条主义还盘踞在体制内禁锢着不倒翁的思维。思想的僵化,窒息一切创新的可能。体制内不倒翁往往看不惯、容不得新观点,就会把标新立异视同出奇冒泡,谁要是提出理论上的新见解(尽管是纯学术性质)也要层层上报逐级审批。百花齐放不错,却是百花一色;百家争鸣也有,不过是百口同声。邓小平曾呼吁“要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体制内不倒翁刻舟求剑式思维冥顽不化,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地毒化学术空气,导致各专业领域对学术刊物兴趣索然、对学术研究蒙混过关。形式主义也是一种“政治毒品”,且带有自欺欺人的麻醉性。体制内不倒翁往往思想保守,明哲保身谨小慎微缩手缩脚,从言语到行动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束缚着自己,自己又约束着部下,绳捆索绑,日复一日,万马齐喑,死水一潭。体制内选人调人“八股取仕”,结果八股高手前赴后继层出不穷,枉费了多少纸张笔墨人力物力甚至先进装备,最后收获的不过是一只又一只的“葫芦”。刚到机关与学术部门的“青椒”原本是奇思妙想“枝繁叶茂”好苗,但禁不起老八股“园丁”的精心掐叶剪枝的一番“整理”,成了一株光秃秃的枝杈却是“合格”的“材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专门的“笔杆子”皓首穷经,青丝变白发,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编“八股”,从小机关编到大机关,从小八股编到大八股,到最后毕生的成绩只是一大堆“美丽的垃圾”;“老学究”索性得过且过,应付敷衍,写应景论文交差;更有体制内不倒翁沽名钓誉,为调职调级评奖出“成果”,东抄西摘,左拼右凑,论文只要印在刊物上就算大功告成。每个八股的直接受害者都要有反八股的意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首先要乘时:八股虽属于文风的范畴,形式主义却是畸形政治的怪胎。消散阴霾需要阳光,扫除妖氛需要正气,政治的桎梏还是要靠政治的力量去解放与打破。在思想解放的春天里自由起舞则须去掉头上的“紧箍咒”与身上的“脚镣手铐”,善于驭乘时代的东风,挥动真理的扫帚,从根源上荡涤形式主义的角角落落。有胆才会有识,才会改变与杜绝神圣的学术问题庸俗地围着“政治口号”转、围着领袖的语录转、围着领导转的媚上现象,才会启动属于自己的思维机器,才能转出“灵感”与真知灼见。真理是怀疑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怀疑精神的培养,有怀疑才会有创新。问题是怀疑我们能做到,但让我们说出我们的怀疑并且坚持我们的怀疑,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这就需要点骨气了。然而,现实中有多少体制内不倒翁拿着一支支“老枪”专门等着打“出头鸟”?!他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却有意无意地成为先行者冲锋道路上的“铁丝网”、绊脚雷或陷阱。有了勇气还不够,还要有才情。不管你是什么职称、学历,论文千古事,放在当下也许分不出高低深浅,但在历史的炼丹炉里过一过火,是什么货色立马原形毕露。论文追求的是“阳春白雪”的思想高端,除了学术标准更应有自己特别之处,尤其是独到的、超越时空的洞察力。思想是根系是枝干,文才是枝叶与花朵。没有创新的大思维、大智慧,空有一身胆勇,满腹锦绣只能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或笑傲风月长歌短赋。内因外因的东西都有了,然后可试着写一篇超越八股的论文了。论文立意要如登临绝顶,俯瞰众山;行文有如流云飞瀑,一泻千里。论点如山峦般突出鲜明,论据如山林般挺拔有力,论述如盘山路上的石级般缜密清晰。落在纸上的笔恍如流在山涧的溪水,既可汪洋恣肆,亦可信马由缰。无分旁征博引何妨嬉笑怒骂?巍巍雄山涛涛巨浪,寥廓江天苍茫古原,跃然纸上。思想是树干,才情是枝叶。正如伟人各有个性,优秀的论文也是不拘一格。古人有“十年磨一剑”之说,我们就争取十年写一篇吧!如果十年后还写不出来,那就花一辈子功夫写出一篇来,只要是自己真的满意、别人真的赞赏、确实对社会有用的!作为其中一分子的我们,即使发挥了绵薄的作用也上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下对得起职责的要求。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对上级部门的要求不甚适应,比如有的年轻机关干部以“严格要求”“严格标准”为名,要求“完美”,不留瑕疵。许多“完美要求”在基层实行起来难度极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甚至成为基层群众办事的新“堵点”,影响干群关系。因为形式主义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其实质是对纪律规矩的无视。形式主义是政治生态的毒瘤,是和谐社会的绊脚石。中央多次强调要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连续以下发通知、部署“基层减负年”等方式,着力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重拳之下,形式主义的做法已大为收敛,但也有极少数地方练就了“抗打”之身,工作中仍时而不时出现形式主义。譬如,有基层干部反映,有时上级部门要求基层干部以“严格要求”“严格标准”为名,要求“完美”,不留瑕疵。而事实上,许多“完美要求”在基层实行或执行起来难度极大,不是多数基层干部不努力,而是受基层客观条件所制约,他们是“有力无处使”,徒望“完美”兴叹。追求工作“完美”没有错,但也要考虑可行性,上级有关部门不能脱离基层实际,否则就有“瞎指挥”“乱弹琴”之嫌。必须看到,基层有基层的具体实际,这与上级有关部门所处的工作环境大不一样,因此,上级部门在出台要求“完美”、不留瑕疵的政策之前,不妨换位思考,多替基层干部想一想,尽可能保证他们的工作能开展、见成效。要求“完美”、不留瑕疵,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精致”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无可奈何,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创新”,最终只能是以形式主义来应对形式主义,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墙面上,表面好看、光亮,并无实际效果与意义。对这样的一种形式主义,也必须加以反对,解放基层干部的手脚,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干事创业。形式主义古已有之且一直不乏反对者,为何到现在还未绝迹?这一方面是因为形式主义有很强的顽固性,体制内不倒翁眼里的形式主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有时还“很好用”“很顶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形式主义往往很“狡猾”,善于“基因重组”,长于“变形变异”,总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换装”,摇身一变,让人一时难以识别。“精致的形式主义”就是用精细化管理与“绣花功夫”等精心“美颜”过的形式主义,因为有很强的隐秘性与欺骗性,往往更容易迷惑人。形式主义是党与人民事业的大敌。不管是什么形式主义,我们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反对形式主义,首先要坚持辩证思维,把必要的形式与形式主义区分开来。内容是形式的根本,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个别工作讲究仪式感是需要的,但过度讲究仪式感,甚至把形式当成工作的全部,只顾形式而不顾内容,只顾表面热闹而不管效果好坏,这就沦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有多样性与变异性,对此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睁大“火眼金睛”。“精致的形式主义”讲究数的精确、形的精美、势的浩大,披着精美的外衣,尤其需要认真防范。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孪生子”、弄虚作假的“龙凤胎”,反对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就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与弄虚作假。一株带刺的毒草,人们容易“识”而远之;一株带毒的鲜花,却容易让人中招上当。显性的形式主义人们一眼就能看穿,隐性的形式主义却常常迷惑人们的眼睛。要看到,形式主义越“美颜”、越“精致”,就越难以识别,浪费的人力物力往往越多,危害性也越大。这提醒我们,对“精致的形式主义”,任何时候都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坚决制止。

  再如有媒体抨击当前扶贫领域怪象:围绕扶贫手册搞出许多名堂与花样,扶贫干部填本填到手发软,更“要命”的是还不能涂改,写错一个字就得拿新本重填。这让很多基层工作者苦不堪言。基层工作既复杂又敏感,尤其像扶贫这类民生工作,为摸清底数填本、签字等措施必不可少。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陷入“本本里头出成绩、五六个本子来回填”的怪圈,就很容易异化成形式主义。比如,有的地方为迎接检查赶工填表,抽调几十位干部“流水作业”、用坏3 台打印机;再如,有驻村书记反映,一共130 家贫困户的村子每次光填表需签2080 次名字……这种追求文本精致的形式主义,不仅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挤压了基层干部真正干实事的时间与精力,成为基层工作的一大负担。“不怕事多任务重,就怕要求不实用。”既然大家对“本本主义”诟病颇多,可为何还要硬着头皮迎“本”而上?在笔者看来,考核的指挥棒效应不可忽视。如今在不少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以本本论英雄、以材料评高低的倾向,赶材料就成了基层工作的一项必备技能。加之急功近利,这边工作刚布置,那边就想出成果。于是很多上面的任务指标与考核压力到下面层层加码,基层干部害怕检查不过关,被扣了“票子”、摘了“帽子”,于是粉饰本本被奉为上上策。更有甚者干脆把扶贫培训办成了填表培训,不讲政策净讲如何应对检查,本末倒置让人哭笑不得。这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关键是从扭转绩效考核标准着眼。对于上级来说,考核基层工作是否做到位,除了听汇报、审材料,更需要去一线亲自看看。多蹲田间地头,多坐农家炕头,从柴米油盐中看成效比翻二手本本更可靠。而对基层干部来说,少了“文山会海”之劳形,减了“纸上谈兵”之虚功,就能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用在刀刃上,就能真正俯下身子入户走访,切实了解群众所需所想,让开出的治理药方更聚焦、更有效,空前精致的现实主义者则只能被淘汰。

  尤其是在党内,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坚持与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一大法宝。很多单位与部门在民主生活会的准备阶段剖析材料“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没有做到刀刃向内把思想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这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闯关”思想仍然存在。剖析材料要“辣味十足”。剖析材料原本是能真实客观反映领导干部自身问题的材料,材料中查摆的问题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重点突出、内容实在,深刻剖析、触及灵魂。但实际撰写中,部分领导干部把材料撰写搞成了一门“技术活”,查摆问题避重就轻,以共性问题代替个性问题,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以老问题代替新问题。对查摆出来的问题也只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应付差事,对描写问题的词语更是反复推敲,生怕说重了会“引火烧身”影响个人政绩。说到底,还是因为自身党性修养不够,思想意识的“总开关”出了问题,遇到责任不敢承担,发现问题归于客观。互相批评要“红脸出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批评”环节,本应是让“旁观者”给“当局者”指出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当事人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很多领导干部却怕“得罪人”,相互批评时,尽量多说他人容易接受与爱听的 “好话”、“官话”、“套话”,甚至在用词上还要几经斟酌,既说不“到位”,也说不“到味”,致使民主生活会“变了味”。就算有敢说问题的,也要先铺垫一段成绩,用“不够”、“不足”、“希望”等词语轻描淡写的带过存在的问题。更有甚者,举例说到:“某某同志工作过于认真,要求完美,平时经常加班,不注重休息等”,“精致的形式主义”之风把原本是互相“点评”的会变相开成了互相“点赞”的会。民主生活会,开会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对组织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只有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批评中找准问题、正视问题,才能达到“红脸出汗”、“治病救人”之实际效果。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反对形式主义重点在“务实”,关键在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层层带动,转作风改作风;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第一,严肃政治纪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加强诚信建设,优化社会风气、人际环境。第三,加强思想与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四,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体系,加强全社会的多元监督制约。在组织行为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组织行为制度化的关键,只有集中没有民主,对集中的反馈,往往夹杂着形式主义。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充分发扬民主有利于吸纳更广泛的意见建议,对于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有重要帮助,也能调动下级工作积极性,毕竟政策的产生有自己努力的一部分,集中是民主的指导与归宿,集中能更好地指导民主过程的有序进行,避免民主乱成一锅粥。在组织行为中,倘若民主与集中关系处理不好,只有集中没有民主,或只有民主没有集中,都会产生形式主义,在我们现有体制环境中,更多的是有集中没有民主的问题。比如层层施压、层层加码问题,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下级没有发言的权利,上下级之间互动缺乏,然而在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下级是最有发言权的,领导部署如果凭个人工作经验,不征求下属意见,可能会脱离实际,因为领导曾经的基层经验可能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在组织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中,要进一步扩大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反对形式主义最好的方法””让人民群众来鉴别谁是形式主义者,具体的办法就是让人民群众有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人民群众作为政策承受者,他们对于政府行为什么是形式主义什么不是最有发言权,因而人民群众的倒逼作用能有效地医治组织形式主义。比如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不能将国家自上而下的资源下乡与农民自下而上的公共品需求偏好结合起来,导致形式主义分配泛滥,因为村村各不同,不是每个村都需要同样的资源供给,要靠制度安排让村民参与相关事务的讨论、决策过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