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的教育因素及其改革思路 阶层固化的教育因素及其改革思路
阶层固化的教育因素及其改革思路
陈俊杰
社会阶层固化催生的各种“二代”现象背后,教育制度不公平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社会阶层固化,与悠久的家族制传统、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社会保障机制与法治的不完善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兴起等因素有关,而教育制度不公平导致的社会流动通道不畅是最容易触动底层民众敏感神经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从求学择校到毕业求职的阶层固化及其社会危害
自1997年启动教育产业化改革以来,教育之不公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差距、城市与农村的户籍差距、权力与财富的出身差距日益拉大。在教育体制上,中国大学转型期并发五大顽疾,即市场化、生存项目化、行政化、官场化与多动症。治沉疴无猛药而积重难返,足以将教育界集体送进“ICU”。由于教育不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同代交流性减弱与代际遗传性加强相反相成。
较之于“穷二代”,优势阶层通过大学教育与就业选择越来越巩固了“官二代”与“富二代”的优势地位,“拼爹”现象从后端走向前端,直到幼儿园。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由于传统官本位作祟,父辈握有权力资本的“官二代”比寒门子弟更易于成长为干部。在父辈受教育程度这一自变量固定的条件下,干部子女成长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稳二代”偏好可预期的稳定就业,隐喻着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惰性抉择,折射了与青年群体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相悖的民族忧患。面对靠“拼爹”坐等“萝卜招聘”而高枕无忧的“官二代”、“富二代”大学毕业生,到处碰壁的“穷二代”大学毕业生不能不发出“宁肯死在编制内”的消极感慨。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阶层固化,是长期教育不均衡形成的,有自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制度原因、家庭原因,而教育环节则是诸多原因中最突出的。具言之,一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形成学生阶层固化,二是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形成学生阶层固化,三是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学生阶层固化的板结剂。
基于城乡二元对立,高等院校招录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与教育资源分配机会不均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农村学生难进重点院校、师资力量不均与社会流动性差。2012年的一项针对全国性高等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985工程”大学的非农户口的子弟是农业户口子弟的2.7倍,“211工程”大学是1.3倍;至于大学保送的机会获得,私人企业主子弟是农民子弟的7.6倍,管理阶层子弟是农民子弟的8.5倍,专业技术阶层子弟是农民子弟10倍;在自主招生的名额分配上,管理阶层子弟获得的机会是农民子弟的12.7倍,专业技术阶层子弟比农民子弟高9.5倍。勿庸讳言,教育产业化导致寒门子弟离一流大学越来越远,在升学竞争中也陷入劣势,社会优势阶层占有的资源与机会显著多于弱势阶层。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显示,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及其“穷二代”心生“教育无用论”,是对社会下层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受阻越来越大这一现状的自然反应。近年来,中国每年有近百万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占逐步超过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的10%。主要原因有三:高考区域性不均衡;部分政策性不合理(如加分制度设计不够严密,运作过程不透明不公开,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中学被严重异化,甚至成了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高考在城乡中学之间的资源分配差距拉大。当然,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不公本身无疑是其交汇点。由于毕业求职形势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穷二代”大学生中途辍学提前打工。由此导致的高等教育萎缩,从长远来看必将危及中国崛起在人力资本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距700万人大关仅一步之遥。据北京、广东等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五一节,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足三成,“最难就业季”引人注目。2013年堪称中国大学生“就业焦虑年”,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减速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教育方向与就业需求错位,以及大学生自我定位过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仇官”、“仇富”等社会后果不堪设想。长此以往,大学生自杀或相互仇杀等校园乱象将防不胜防。
杨继绳的《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一文指出,有合理阶层流动的社会才有弹性。玻璃是没有弹性的,一有震动就会破碎。所以,阶层固化的社会是容易破碎的社会,是不能经受震动的社会,在日常表现中就是阶层之间的恶斗。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如果草根阶层的“穷二代”越来越无法通过战争、革命、政变之外的教育等正常途径流动到社会上层,其抱怨、不满与愤怒迟早会失控。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教育公平化措施的他山之石
1947年,主宰了国际金融霸权的美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大规模投资,包括对盟国、战败国与非西方国家的教育投资,主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让背景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美式大学教育。迅速崛起的公立社区大学与成人教育学院,为国内外草根阶层家庭的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与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大量机会。随着声势浩大的草根革命与民权运动的兴起,美国私立精英大学逐渐向草根阶层与非白人族裔开放。一系列教育公平化改革有效地推进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共融的进程,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
自20世纪世纪60年代起,随着越南战争形势的逆转与“垮掉的一代”应运而生,美国掀起一场由政府、社会精英共同发起的教育平权运动。美国国会于1964年通过《公民权利法》,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被统称为“肯定性行动”的法律,规定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在招工、入学、企业竞争中享受“优先照顾”。利用这一政策,诸如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1968年才机会从西雅图的一所公立高中毕业,直接考入耶鲁大学。教育平权运动迫使强势群体为弱者做出牺牲,实现教育平等的“美国梦”,为美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经久不衰的精神动力。
1975年,基辛格辞任国务卿后想重返哈佛大学返聘教授,但被婉言谢绝,因为他要求不给学生上课。哈佛大学一直强调,大学要的是教授而不是官僚。加州大学前校长田长霖教授指出:“在美国,大家有一种认识,哪一个学校的教授力量大,哪一个学校将来就会成为最著名的学校。”另一方面,哈佛大学一直强调,大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格而非人力。2011年11月7日,约70名哈佛大学新生罢课,宣称曼昆教授的保守教育将前一代学生发展为今天的决策者与银行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曼昆教授曾是前总统小布什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顾问,但是他尊重学生的抗议行动并辞去教职。
当代美国大学开始重视引导学生勤工俭学,每年都有超过半数的在校大学生半工半读。尽管打工的时间非常有限,打工越来越发展为大学生减少家庭父母负担、经济上加快独立、自己养活自己的重要手段。州立大学都会利用各种渠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打工机会,从学校餐厅的服务员、图书馆管理员到教师的助教等等,不可不谓门类繁多。只要有兴趣,这样的工作机会非常好找,事实上也很少有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挑三拣四。大学生半工半读往往是为了减少父母在供养自己读大学期间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是为了找机会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提高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在美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中,大学生即使是洗碗刷盘子也是很正常的工作,在就业上虽然要看薪水好不好,但是从来不讲贵贱之分。这种勤工俭学理念的形成,也与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地流向美国有一定的关联。
面对全球化浪潮,美国的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辅相成,而高等教育则力求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步升华。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因为教育产业化而导致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被矮化为某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不可想象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教育领域改革的“深水区”,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公平化措施,中国政府在教育制度改革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三、中国政府的教育公平化改革进展与若干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任内的重大任务,而“教育公平”无疑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如何?还有必要破解哪些难题?2013年初,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的带领下,民进中央专题调研组赴安徽省调研。调研组认为,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政府结合职能转变,要缩小义务教育的各种差距,尽量消解因为教育起点差距导致的更严重的社会阶层固化压力。
2012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异地高考”意见,要求各地出台异地高考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由东部高等院校招收中西部考生;高考录取制度的变革,让选拔人才的方式多样化。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好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各级政府除了提高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还要在整个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进行系统而彻底的公平分配。比如,为务工子女在所居城市就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压缩留守儿童规模,让他们在父母的关注下学习与成长。政府仍然有必要进一步降低大学学费,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要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提供更多打工的机会与援助。在就业市场环节,各级政府至少要把某些户籍等准入门槛取消,消除教育制度歧视,为农民工子弟营造公平的教育、就业环境。
作为高等教育公平化改革的前站,政府要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阶层固化:一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省内调控与市内统一,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尤其要确保“农二代”分享优质教育。在制度环节的改革打好基础之后,各级政府还要在操作环节上从源头上配置合理教育资源、加大对弱势区域教育投入。要从法律上对相关政策加强监督并认真落实,真正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这是解决高考制度不公平的关键所在。
“阶层固化”现象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一是在内容创新上,要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信“阶层固化”现象不具有长期性;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党与政府的信心,坚信“阶层固化”现象是可抑制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信人生是可把握的。二是在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探索研讨型实践教学、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与体验型实践教学等新模式。
面对当前艰难企稳的经济逆境与就业市场化大势,为大学毕业生择业解决关键问题的是能否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包括学历公平、专业公平、性别公平、身份公平,等等。各种就业渠道要畅通无阻,还要增加招聘透明性、公平性,消除制造社会阶层固化的阻碍,勇于捅开底层向上流动的“玻璃天花板”。
具言之,一要加强就业指导,尽最大努力服务大学毕业生就业。要丰富就业指导内容,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深度与广度。要重点帮助广大在校生强化就业的能力与技巧,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预判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或择业观。要实施分类指导,在实施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注重差别化指导,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援助。二要加强就业政策导向,最大限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地方中小企业就业。各级政府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要尽早出台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配套工作机制,落实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三要加大监管力度,最大程度保障大学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合法权利。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用人制度,规范并监管大中型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与科教文化卫生等优势单位的招聘行为,确保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对于违法违纪招录大学毕业生的组织与个人,各级政府要对高等院校政绩考核“一票否决”。
各级政府要强化机关事业单位转型,杜绝“职业崇拜”、“编制红利”与“权力异化”,通过形塑“创二代”激发大学毕业生的民族创造活力。鼓励“穷二代”争当“创二代”,社会各界要提供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与更加合理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致力于建立更完善、更透明、更公正的市场环境,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社会对有抱负、有能力的“穷二代”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扶持。同时,各级政府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应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两个重点。
四、小结: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教育公平化改革配套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的剧烈变迁对上层建筑的教育领域的冲击尤其明显。从本质上看,教育不公不只是教育制度本身不合理,而是涉及整个社会机制的运行问题。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与出身差距导致的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义务教育机会不均等、大学毕业生供求错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不公平。缓解教育不公导致阶层固化危机的有效对策,就是要相应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大学毕业生供求均衡与毕业生就业公平。高等院校改革应倡导科学与人文并行不悖的制度构建,强调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打造德才兼备的全新自我,矫正大学生的消极人生观。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改革的去产业化、去行政化与去功利化乃教育公平化改革之大势所趋。要对“教育无用论”的舆论沸点釜底抽薪,中小学校必须与政府机构、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陈俊杰,男,1973年11月生,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通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53007,email:[email protected]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