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掺毒 姿态虚伪:“原生家庭”是个什么鬼?
弗洛伊德已死,美国的萨提亚女士以这种方式向大师致敬: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经过自己的研究、拓展,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萨提亚理论。
随着萨提亚女士在美国大红大紫,其理论也传播到中国,风靡一时。当然,其中最为成功之处,是“原生家庭”一词,以及“萨提亚”课程的流行。
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这一概念来自于家庭心理治疗领域。区别于个体成人后所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
初遇这个词,加上相关的一点儿理论解释,感觉还挺有道理。毕竟,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但是,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文章的引用、转述下——主要是幼教类、情感类、心理指导类的公号文章——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呈现出滥大街之势。绝大多数都是略知皮毛,就大做文章!
“原生家庭论”的那些说辞,抽出其骨干,无非就是:原生家庭影响婚姻家庭,影响夫妻关系,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对下一代的教育…
自卑,是父母打压式教育。
焦虑,是父母高要求教育。
内向,是父母强势教育。
不成功,是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
总之,原生家庭是口大锅,什么问题都可以装进去。
我为什么极为反感“原生家庭”这个词,极为反感这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特别指出,此处并非针对萨提亚女士的理论,而是指国内转手了好几次以后的那些说辞。
因为其内容掺毒,姿态虚伪。
先说内容之毒。
我认为,这套说辞唯一的立足点就在于人是受环境影响的。这种观点当然是有正确因素的。但是,这套说辞把外因的作用无限夸大,就是谬论了。同时,这套说辞里面夹带私货,掺杂明显已经过时的“理论”,迷惑性极大,毒性更强。
一、夸大外因影响
我从不否定家庭对人的影响。但是,难道只有原生家庭、童年经历才会影响人、起决定性作用吗?显然不是,也不可能是。没有人是永远生活在“原生家庭”中,他总要上学、游玩、社交……原生家庭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一个人成年后所有的错误负责。
如果这套说辞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实其观点,用于说服你,你就信了,那据说《新闻周刊》有一篇文章报导“我们是被遗传基因所控制”,还有一篇文章报道:“成年后的经历和孩童时期一样重要,同辈比父母的影响更重要”。上世纪90年代《教养的迷思》一书的作者Judith Harris反思了对“家庭教养”影响的过分强调。她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家庭教养对儿童成人后人格直接影响的比例不足10%。请问你信哪一个?
成功者不存在原生家庭的困惑。因为不论他的原生家庭有多大的问题,有多么差,也只会更加反衬出他个人的努力和成功。“原生家庭”的论调只属于失败者。如果用“原生家庭”论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终将失败。因为“好”与“坏”,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根本没有标准,所以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失败者,如果继续相信“原生家庭”的论调,他一定习惯于寻找外因,忽视内因,从而而逃避现实,逃避个人成长、个人奋斗的责任。
二、掺杂理论糟粕
这其中包含着“母亲/父亲不可替代”的社会心理学观点。然而,这一论调早已被现代发展心理学所遗弃。
在这种糟粕观点的影响下,家庭并没有变得更加幸福,社会也并没有变得更加和谐,而是走向反面。
这种论调应该很吸引所谓的中产,或者说有着强烈的阶层意识并且努力上升的那部分人。最初,嘴里能蹦出“原生家庭”一词,或许能够令这些人感受到自己的阶层(炫耀可能还够不上),毕竟这也算半拉子“舶来品”。紧接着,这些笃信原生家庭论调的人,就要承受对当前的教育环境的不信任而产生的焦虑。
当下一个现象,全职爸爸/妈妈的家庭越来越多。不知这些人如何把“好的原生家庭”替换为“好的家庭教育”,再替换为“一方全职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全职的一方既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又兼有经济下滑的危机感;外出工作的一方,其工作压力势必更大,对家庭的照顾势必更少。这样的家庭结构实质上是严重心理失衡的。
当下另一个现象,“离婚不离家”也越来越多。原生家庭论调举出几个事例,说孩子沾染恶习,性格障碍,学习不好,职场受挫,婚恋曲折……都是因为他/她生长在单亲家庭。可笑的是,有的人对此深信不疑,对那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优秀成长的例子视而不见,一定要自我解释为“双亲家庭就是好的原生家庭”。然而,没有任何大样本的统计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弱势。
一切行为的动机都被解释成“为了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不是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而只不过是他们无力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一个堂皇的借口,只不过是他们保全自己传统意义上的“好名声”、“好形象”的一个堂皇的借口,只不过是他们为守住一些相关利益而找的一个堂皇的借口。具体可以参考《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与前妻吴老师。
再说说姿态之虚伪。
这些文章里,有的文章直接用“原生家庭”这个词,有的文章虽不出现这个词,但可能改头换面用别的词,故事讲来讲去,道理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反正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归根到底,还是取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真有点儿像金庸小说《雪山飞狐》中的宝树和尚,仅仅学了两页胡家刀谱,就成为了罕见的武林高手了。
这些文章,在概念、理论、实例上相互借鉴(chao xi)也就罢了,还偏偏要伪装成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摆出一副普度众生的姿态,欺世盗名。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何曾被当做临床医学的教科书?真是越看越令人生厌。
那些自媒体发发文章、赚些点击率也就罢了,还偏偏不肯罢休,想方设法要把这种理论传授下来、传播开来。这倒不算什么事儿,但牛皮别吹的太大。要知道,明星照P图太过分,粉丝也不喜欢了。
这些人出出书、讲讲课也就罢了,还偏偏要收高价学费,这就不对了。
不是有句话叫做“知识无价”吗?还是下面这个比较靠谱,价格面议!
还是《国际歌》写的好!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再来一句通俗的:出身不由己,革命靠个人。
所以,让原生家庭的论调、萨提亚之流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