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鹤龄:85问杨继绳:当时中央说这混话的领导人是谁

火烧 2017-10-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30
文章探讨四川粮食外调与饥荒关联,引用廖志高回忆及《墓碑》数据,质疑中央决策逻辑,揭示历史背景与粮食调出量变化,引发对政策影响的反思。

  鹤龄:85问杨继绳:当时中央说这混话的领导人是谁  

  《墓碑·天府饥魂·四》:分管农业的省委书记廖志高的回忆数和范眭说的比较一致。廖志高回忆说:四川省历来就是调出粮食多的省份。“一五”期间,共调出粮食162.77亿斤,平均每年调出32.54亿斤。1958年开始连续三年大减产,而粮食外调任务却连年增加。1958年外调39.6亿斤,1959年外调49亿斤,1960年外调68.4亿斤。1959年全省人均留粮(包括种籽、饲料和口粮)从1958年的512斤降到1959年的278斤,1960年又降到260斤。为什么中央一再向四川追加任务?当时中央领导人的解释是:问题发生在四川,总比发生在京、津、沪地区政治、经济和各方面的影响要小一些。后来被传为“宁肯四川饿死人,也不能让京、津、沪饿死人。”

  “1958年开始连续三年大减产,而粮食外调任务却连年增加”?可是, 《墓碑》 “表3-1”提供的粮食部计划司196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明明是连年减少!四川省1957—1961的五年粮食调出量分别为“51.79      28.88     27.91   7.94    -4.11” ,这算什么样的“连年增加”?

  表3-1    1957-1961年四川省粮食基本数据  (单位:亿斤)

  年  份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产  量  465.1   495     368.3   323.9   260

  征购量  110.88  121.58  129.28  95.37   65.57

  销售量  59.09   92.7    101.37  87.43   69.68

  调出量  51.79   28.88   27.91   7.94    -4.11

  资料来源:《粮食部计划司粮食资料提要》,1962年8月25日。

  “宁肯四川饿死人,也不能让京、津、沪饿死人”

  请问:当时中央说这混话的领导人是谁?

  请不要告诉我,这是廖志高说的话。请不要对我说,你去问廖志高吧。没这样的道理。我就是要问你,我只能问你。因为,这混话,我是从你口里听到的,是从你笔下看到的!至于去问廖志高,那是你的事。你不但要问,而且,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问出说这混话的中央领导人到底叫什么名字。否则,我们就有理由认定,这是你造的又一条谣言!中央领导人那么多,你却在这里打哑谜,存心让人去瞎猜,猜来猜去的又中了你的诡计,落实到毛主席!

  不过,被你盛赞的东夫却在《“大跃进”时期四川省大饥馑的特殊成因》中道出了“真相”:李锦泉当年的秘书陈振寰回忆:中央向四川调粮,总书记邓小平、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都是打过招呼的,也可以说是下了死命令:邓小平到四川时说,调粮问题,四川还得调,死人也只能死四川的人,不能死北京、上海的人,否则,国际影响就大了。还有人回忆,周恩来、李先念也讲过类似的话。这些话在四川一些干部中流传,被万县地委书记归纳为:“人死在山沟里,总比死在王府井大街上强。”

  不管东夫道出的是“真相”还是假相,反正文字虽有不同的廖志高版和东夫版所表述的内容基本相同。可是,杨继绳为什么不愿提这个中央领导人的名字呢?我们却在东夫版里找到了原因:因为说这混话的中央领导人不是毛主席!

  至于毛主席,可以肯定,他是像珍视其他地方人民生命一样的珍视四川人民的生命!东夫《“大跃进”时期四川省大饥馑的特殊成因》中的这段文字作出了证明:

  李井泉在文革期间的检讨中说:1959年冬季他到中央开会,曾向毛泽东反映困难,“主席毫不迟疑的说,给你们增加20亿斤销售指标”。接着周恩来与李锦泉商量此事,李锦泉还要硬撑,说只需要10亿斤,总理给他增加到12亿斤。这12亿斤粮食如果及时发出(粮食其实就在四川各地的国家粮库里),本可挽救无数四川农民的生命,但李锦泉竟然以“保护干部的积极性”为由扣住不发。他后来承认:“直到1960年春,才把新增的销售指标发下去,但是已经迟了,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后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