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时代尖兵:聊聊一个老干部的文革岁月

火烧 2022-08-04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老干部张某在文革期间的遭遇,包括被揭批、批判、关押及后续政治生涯,揭示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起伏与抉择。

  老干部张某建国后担任中央某部委领导。1966年6月,群众便开始自发地揭批张某。群众为什么要揭批他呢?一方面因为张某原则性、个性都很强,工作中得罪了一些人;另一方面,张某是中央部委领导,他面对的“群众”多是师、团职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里面有很多手眼通天的人物,他们对主席和党中央“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意图了如指掌,因此,文革一开始就将重点对准个性很强的当权派张某。张某并非等闲之辈,他立刻组织“保守派”对抗“造反派”,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防,“造反派”并未占到便宜,所以,尽管张某处于斗争前沿,但总体上未受大的冲击,只是原有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

  转折点是1967年1月,某位与张某有矛盾的大领导指示解放军测绘学院“造反派”抄了他的家,并将他扣押、批判。据说批判时某女军医还控告遭张某强*,现场顿时群情激奋。事后看,这位女军医的控诉真假难辨,很可能是诬陷,但在当时情况下,张某只能低头认罪而不敢据理力争,否则,很可能被愤怒的官兵殴打,不仅白白遭受皮肉之苦,甚至会致残致死。张某于当年3月被隔离审查。

  人生历来都是祸不单行。张某遭审查不久,某军队大领导又组织批斗张某“追随罗瑞卿搞部院合并,夺林副统帅最亲密的战友**的权”。当时,林副统帅如日中天,夺林副统帅亲密战友的权自然非同小可,张某随后于1967年12月被捕,并被关押5年多。

  1972年4月,经老战友王某向叶帅建议并获主席批准,张某与妻儿见面,并保外就医;11月解除隔离审查;1974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1975年3月,正式出任某部委正职领导。

  到任后,张某立即拜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某,以证明自己拥护文革,同时想借王某之势为自己压阵脚。当然,其中有些攀附的成分,因为与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比,王某非常年轻,属明日之星。现在看,张某的做法有些问题,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王某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即便是尊泥菩萨,但毕竟也是菩萨,肯定有些影响力,作为下级,一般情况下,谁愿意跟上级过不去呢?

  张某待基本掌权后,便开始打击副手、曾任“张某专案组”成员的陈某,并派人到陈以前的单位调查,逼得陈请长假休息,直到去世都不敢上班。同时,张某还指派下属搜集有关主席、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黑材料,此事后来被心腹刘某揭发。

  中央部委的关系历来错综复杂。张某到任后的一系列骚操作,虽然是治理整顿的需要,但也有公报私仇、排斥异己的成分,自然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反弹,告状信、举报信像雪花一样飞向中央。因此,他上任刚刚半年多,主席便指示大领导李某批斗他。张某到场后拒不认错,李被迫扩大批斗规模,但仍然没有效果。其间,张某亲信、“保守派”头目舒某反戈一击,向主席写信揭发他。此举让张某非常恼火,为此,舒某文革后被当作“造反派”头目遭到逮捕,判了重刑。

  随着对抗升级,李某组织的批斗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张的态度依然强硬,多次拒绝到场参加。李某不得已于1976年3月向中央汇报批判情况,张某于5月被撤销一切职务,后因心脏病复发到301医院治病,让副手陶某等人代他受过、接受批判。因此,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前后,张某多数处于休养状态。

  从中看出,张某作为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很有军人风范,即性格刚毅、不易服输,因此,文革中遭遇一些坎坷。但张某遭遇坎坷,也不光是个性和恩怨所致,还有其他原因,如党籍问题,是1928年入党还是1930年入党,缺乏相应的材料;被捕问题,2次被捕如何出狱,是否参加过特务组织,需要继续调查;国民党少将问题,曾反常地提拔重用国民党少将,当时就遭到反对和质疑,需要进一步讲清楚。

  另外,张某有时喜欢“乾纲独断”,如粉碎“四人帮”重新掌权后,将老战友年仅34岁的儿子从副师职跨过正师、副军、正军三级,提拔为副兵团职;将老领导的女儿直接从副师职提拔为副军职。

  这样做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副师职及以上干部,随便一个级别和职位,就能让数以万计的平民子弟奋斗一生,而且,大幅度越级提拔,也违反了干部的成长规律,可见,老干部张某是有些历史局限性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事情后来却成为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经典案例,上了《光明日报》。(2022-8-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