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尖兵:陈寅恪晚年待遇优厚,他配吗?
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陈寅恪因解放后公开宣称“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被岳南先生吹捧为“三百年来一大师”。他在解放后受到的优厚待遇甚至享受了某种特权,也被看作党关心团结高级知识分子的一段佳话。许多人会疑惑,陈寅恪有何德何能享受这种超级待遇,他对党和国家到底有何种贡献?
陈寅恪在“七七事变”后,曾鼓吹“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且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等汉奸言论,曾在香港沦陷后做过伪香港大学教授,建国后又主张新中国“学李渊臣事美国”,并明确拒绝接受马列主义。更重要的是,他1937年9月右眼失明,1944年12月左眼失明,此后虽经治疗,但近乎失明;1962年6月因摔倒导致骨折,彻底失去行动能力,只能靠轮椅生活。如此以来,不要说工作,即便正常的生活都很困难,纵使真的学富五车,能有多大贡献?
关于陈寅恪的学识神话,多数吹出来的。如据《陈寅恪走上神坛之路》介绍,陈寅恪仅在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5国留学,后归国担任教职,按常理并无“精通十余国文字”的可能,他仅有2篇共12页的论文发表在《哈佛亚洲研究丛刊》上,笔法极其幼稚,英文写作能力约等于如今水平较高的普通大学生,根本不像“精通十余国文字”的样子,而且终其一生,也未见有相应语言的作品翻译或学术成果,即便他偶尔利用梵文研究中古史料,也没有突破性成果。其他如“陈寅恪之父陈三立面对七七事变忧愤不食而死”、“陈寅恪一家在港宁可饿死也不吃日军送来的面粉”、“毛泽东斯大林谈判期间,斯大林提及陈寅恪”、“用东京方言痛骂日军,日本军官下令不许再打扰”等说法,据考证都是子虚乌有。
关于陈寅恪的研究成果,虽然陈粉大肆吹嘘,但水平非常一般。如据《钱学森与陈寅恪》一文介绍,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不过是其长年授课的讲稿,基本上是史料堆积,充其量不过是 “专题史”;解放后,陈寅恪仅写了《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两本书,其中,《论再生缘》是书评,跟史学挨不上边;《柳如是别传》是为妓女立的传,而且还是在助手帮助下完成的。
还有人批评他:“陈本人从来不学习马列主义,也不相信马列思想,而是以资产阶级厚古薄今的治学态度,对封建阶级的史书古籍作了一些繁琐考证。他对一些鄙琐不堪的小事体和旧社会的达官贵人,王妃妓女特别感兴趣,如杨贵妃身体是胖是瘦,体重几何,入宫以前是不是处女,等等。他还特别考证出‘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究竟发生过关系没有,以及皇帝穿的龙袍是刺着五个爪的龙,大臣穿的蟒袍是刺着四个爪的龙等’。他还厚古薄今地讲一些陈词滥调,搞一些无聊的考证,如讲《莺莺传》时,莺莺是‘如何把淡妆短眉变为浓妆细眉’;讲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居然考证出了那个在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人妇,祖籍何处,什么人种,什么年月、什么岁数入的妓院,在长安属第几流妓女,何时退居二线,何时嫁与做何生意的商人,属于二房还是三房,是妇人还是妾身,等等。”
这就是陈寅恪的学术真相和解放后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他1957年7月因在“反右”中受到批判而不再上课。
就是凭这样的贡献,陈寅恪享受了远超其他知识分子的待遇,如拿中山大学最高的工资,学校为他配备了研究助手,专门设立了校刊发稿特级稿费制度,可以随时调用当时中山大学仅有的2辆小汽车,可以在家中为学生开设“元白诗证史”的选修课程等。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政府每日专程从华南农学院为陈寅恪教授供应鲜奶三支,并询问‘三支够不够’”;他睡眠欠佳,便设法从香港买来进口安眠药; 因他残存的视力只能微弱地辨别白色,便在院子里修筑一条白色水泥路,使他散步时不致跌倒; 听说他爱听京剧,1962年4月,便赠送落地式收音、电唱两用机。1962年 7 月,陈寅恪失去自理能力后,又特配3名护士 24 小时轮流护理。
看看陈寅恪享受的优厚待遇,想起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30多元的工资,农民一天2-3分钱的工分,再联系陈寅恪不认可马列主义的傲慢态度,以及他解放后的2部所谓“著作”,我特别疑惑,虽然我党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理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但陈寅恪晚年享受如此优厚的待遇,他配吗?(2022-7-1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