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喜读今年1号文

火烧 2017-02-07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分析农村面临的三大挑战,提出政策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喜读今年1号文

 
 
        春节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读今年的一号文件,让我读出了两方面的感动。一方面,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项政策的明确提出,可以说是对前些年轻视农业,忽视农民,边缘化农村的拨乱反正。
 
        近20年来,中国三农究竟遭遇着什么样的现实环境?我在多年前就做过分析,有三股势力希望三农越乱越好。
 
        一是外来资本。为了有足够廉价的劳动力供他们剥削,中国农村越凋敝,他们的人力成本就越低。
        二是卖地财政。农业越挣不到钱,土地收购价就越低,征地阻力就越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发展的名义,滥采矿产、滥建污染企业,污染掉水源,破坏掉水利,让地上、地下、土壤都污染殆尽,看你还怎么种庄稼?
        三是境外列强的灭华战略。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强大的农业是支撑13亿中国人挺起腰杆的基础。中国8亿农民既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强后盾,也是中共在中国顺利执政的坚强后盾,农村稳定,则中国稳定,则中共稳定。因此,要想搞垮中国,搞垮中共,必先搞垮中国农村。向中国输入资本、输入转基因,廉价向中国供应粮食,都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有这三大利益主体在“关心”着农村,农村能不凋敝?能不“落后”?农民能不背井离乡?我多次指出:中国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走进靠“投资拉动”的怪圈,开始大搞各种基本建设。这种不顾产出的恶性投资并没有搀扶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由此,为了弥补经济实际崩溃的巨大亏空,当局不得不连续出台向百姓转嫁经济负担的所谓“改革发展政策”,诸如各类加税政策,使税收增幅每年竟达20%以上。即使这样,仍不能维持国家经济运转,所以,又开始陆续将本来应该在税收中支出的国民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养老成本、住房成本全面推卸给社会,由百姓自己承担。农民外出打工,可能是为了家庭的一个病人或是一个上学的孩子。 生活负担的加重是农民被迫放弃耕种外出打工的第一个原因。
 
        国家把几乎全部资金都用于搞超大城市化和所谓的工业化,而持续减少对新农村建设和水利建设的投入,加上地方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土地财政,要尽可能多地剥夺农民的生存资源,一时间,“依法征地”如火如荼,被征掉地的必须外出打工,没被征掉地的,也人心惶惶,不敢再向手中的土地搞投入,怕资金投入下去地又被征了。有些乡村农民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积累,住上了三层小楼,结果,一个“城镇化”就把一家几代人积累的房产给扒掉了,自己的乡村产业诸如鱼塘没了,果林没了,养殖场没了,因此,不得已,也只好外出打工。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是政策为了资本利益拼命压价农产品,让种地者无利可图无法生存。为了压低粮价,发改委出台了极其严厉的处置政策,粮价稍有上涨就立即打压,以此逼迫农民不得不放弃种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府一方面纵容种植养殖大面积使用激素农药增加单位产量减少劳动力投入,近年来甚至不惜逐年加大粮食进口,逐步将中国的肚皮管理权交给外国人,也不让农民通过种地获利。
 
         居民消费要素主要是衣、食、住、行、学、医等,现在,住可能占到了收入的90%,其余10%被衣、食、行、学、医分配,这其中,学和医又占了大头,那么,能给食的还有多少?假如把这个比例颠倒一下,让食占到80%,那粮食还那么廉价,农民还那么撂荒吗?还有那么多农民别妻离子出外卖苦力吗?还有那么多农村女孩背弃乡村吗?可是,一套房子榨干百姓三代积蓄还要当二十年房奴,政策上没有任何人管,但粮价稍微涨一点,发改委立即出面打压,这就是三农在中国当下的现实处境。
 
         现在,中央明确提出,要让农民增加收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拯救中国农业最有效的灵丹妙药。因此,我感动。
 
         再者,一号文件全篇没有再提祸国殃民的“转基因”,而是明白无误地提出搞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实现粮食生产由量向质的转变。据市场人士分析,由于政府经营土地,中国近年来的货币发行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暴增,GDP每年的增长速度才10%左右,那么,过度的纸币发行量势必引起极度的通货膨胀,但我们知道,官方公布的CPI,每年平均增长不到5%,虽然国家统计局在指数取样上不断花样翻新,将暴涨的房价不列入统计,但就许多其他民生产品而言,其涨价幅度确实不算疯狂,那么,这物价指数是怎么控制下来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放任产品尤其是食品药品等产品的质量劣质化。用降低产品投入的办法牺牲质量维持物价的表面“稳定”已经成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不二选择。假冒伪劣平抑了物价,解放了生产合格产品的劳动力,维护了物资繁荣的假象,这是各级政府希望看到的。
 
          在所有的养殖、种植上,这些年都有依靠激素农药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包括粮食种植。我们可以看到无根豆芽全国泛滥无人管,可以买到顶花的黄瓜、丝瓜放在家里还继续长大。 我在之前的帖子中多次强调,如果把住这些产品的上市质量关,那么,生产等量的产品,就必须投入成倍的劳动力,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而这,正是解决“供给侧”问题的关键。质量提高了,食用、使用安全就提高了,与此同时,就业也提高了,这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吗?
 
          今天,在一号文件中终于看到对农产品质量的具体要求,这不能不去让我再次感动。呼吁几十年了,高层终于引起重视,这太好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