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
第一段:毛高屋建瓴的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不足:
“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
这个总结一针见血直指马克思以前唯物论的要害。开篇不是那种学者式的口气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战略家的口气。
第二段,第三段承接上文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
1. 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 阶级斗争;
3. 政治生活;
4. 科学和艺术活动;
总括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初步论述了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而人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依赖关系又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有所区别。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认识“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
第四段较第二段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的依赖物质的生产活动,此段进一步指出人的认识活动根据生产活动而与生产活动一样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第五段:更进一步指出
“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用现实的生活经验论证“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至此为止,我们初步的感受到了实践与认识的初步的、基于经验的辩证关系。一至四段着重介绍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五段着重介绍实践对于认识的反作用。
第六段:提出问题:“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
第七段:从理论的高度介绍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八段:进一步指出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的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
第九段:综合第七第八段的结论第二次对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作出全面深刻的论述。
“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此段用了大量例子通篇都在论述这个问题。非常精彩!
第十段:引出下文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
第十一至十四段都是具体的例子:
第十一段: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过程
第十二段: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
第十三段:战争的认识
第十四段:人们对于具体工作的认识
第十五段:总结六至十四段,综合论述了正确的认识过程。整个一大段用了逻辑中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为第一大段的更深入、全面的分析与综合。
第十六、十七段是对第二大段的补充
第十六段强调认识论的唯物论即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注意与哲学中的“唯理论”一派区别开来。
第十七段强调了认识有待于深化的问题。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
注意与哲学史中的经验论区别开来。
第十八段综合第十六、十七段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哲学史的角度反对经验论与唯理论,坚持认识上的辩证唯物论。
至六至十八段作者论述了认识的一个方面即“知”(理性)的方面,在作者看来还只说道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说道非十分重要的一半。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第十九段转到论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行”(实践)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作者举“许多自然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类认识的历史”论述实践对于真理检验的重要作用。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至十九段止“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第二十段既是对以上各段的总结,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毛的答案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十九段通篇既是回答为什么认识过程到十九段内容为止算完成了。也算是一个对以前各段的总结。
第二十一段论述认识过程为何没有完成。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第二十二段、二十三段分别反对了右倾顽固和“左”倾空谈主义,深刻的批判了“左”与右。
第二十四段:综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段完整的回答了认识没有完成的问题。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
行文到此,作者已经全面的、深刻的总结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第二十五段作者没有立刻对全文作出总结,而是把笔锋对准当下时空,提出了一个非常宏伟远大的计划,用巨人的笔调对未来世界提出构想,几乎是未来世界的素描,充满着乐观的、浪漫的英雄主义的气息。
“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如一块巨石落地告诉你这就是结论,而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座巨大的高山,不容怀疑。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从全文看,文章的逻辑结构极其复杂,几乎每一段都用到分析与综合,每一个大段又是分析综合的复杂运用,初步以为:
一至五段应为一个部分,算是文章的开篇,从批判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始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止初步分析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六至十九段为第二部分,其中六至十八段为一部分,论述了认识的一个方面即“知”(理性)的方面,十九段为另一部分,论述了认识的另一方面即实践的方面。
二十至二十四为第三部分,通过论述认识过程的完成了又没有完成这个问题,补充了,也最全面的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十五段应为过渡段,也是对前文的立足于当下时空的充满科学的遇见。
二十六段结束全文。
不用说此文论述的全部问题对于今天是有无限的意义的,因为历史并没有终结!
201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