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精读(二)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该段从人类认识史的长河中拨云见雾的指出打人类开始认识宇宙的时候就存在了两种宇宙观。
4、5段论述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既是历史的,也是包举中西的论述了这种宇宙观。
从历史上看: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5段论述了形而上学的或庸俗的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6段开始论述辩证的宇宙观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论述的逻辑是:
A1是B;
A2是B; 任何A都是B
A3是B;
A4是B;
每一个A都和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和影响,得出结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扩展到任何事物,都是这个规律。
这个总结即从:特殊到一般
接下来举具体的例子,承接上面一般的结论,用特殊的具体的例子证明:又从一般到特殊:
1、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3、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
3.1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
3.2同一个国家:帝国主义的俄国到社会主义的苏联
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到帝国主义的日本
封建的中国到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下文在上文的基础上得出一般的结论: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逻辑上的表现又为:特殊到一般
下文又由一般的结论到特殊的具体的例子:
1、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2、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
3、两军相争的问题到第一次第二次国内战争失败经验的总结,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第6段的逻辑结构为:
特殊 到 一般 到 特殊 到 一般,关系层层递进,
7段呼应开篇所说:“从来就有什么什么”指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接下来简明的历史的回顾了辩证法的产生过程,以及最终传达中国来了。
有学者指出:毛辩证法的来源包括:
国内:1、《易经》,2、老子,3、庄子,4、孔孟、张载、王阳明、王夫之,5、佛,6、中国民间来源即中国人生活本身就有的适度的哲学;
国外:1、芝诺,2、赫拉克利特,3、法国启蒙主义哲学,4、康德、5、黑格尔、6、马恩完成总结,7、通过列宁,最终毛突破性的总结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精髓。
此段的对辩证法历史的精炼的回顾及整个大段的历史分析都能感受到以上结论的正确。
8段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的方法论的意义: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一、两种宇宙观”完)
从《矛盾论》的文章结构看,按一、二、到七结论,文章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看做是独立的,但彼此又是互相联系,层层深入的遵循辩证逻辑的关系。就“一、两种宇宙观”这部分而言,文章的内部结构也非常的值得品味。
此部分与整篇矛盾论就像是音乐一样本身是有一定节奏的。从文章结构看:
第三段:整段是对下文的总结性发言,段落本身又是总分的结构。
第四段第五段:是第一个分内容“形而上学”,从内容上看,作者首先是历史的论述形而上学,然后才是第五段的论述。
第六第七段:是第二个分内容“辩证法”,从内容上看,作者先论述的是“辩证法”是什么,然后在第六段历史的论述“辩证法”。
比较这两个分内容,作者在文章安排上很有意思,“形而上学”部分是先“历史”后“是什么”,“辩证法”部分则先论述“是什么”后“历史”。正好相反。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六七段段调换位置是不是可以呢?仔细的琢磨,六段的内容,恰是对五段内容的最直接的回复,像开辩论会一样,第五段相当于反方,五段结束也就意味着得正方开始发言了,作者这样安排顺其自然,衔接得天衣无缝!
从内容上比较:同样是论述历史的四段与七段。
第四段: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等等,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第七段: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等等,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我们发现这两段的行文基本一致。在同一时空,从古代开始就存在两种宇宙观。不禁会问:古代的“辩证法”就真的能说服形而上学吗?或者同样可说“形而上学”真的就是一无是处?我觉得恰是从古代一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管“辩证法”本身包含着多么大的真理,恰是因为时代等的局限性导致这门学问的萌芽状态本身不能说明或解释历史中现实中遇到的部分或全部问题才导致“形而上学”也好唯心论也好这门学问或者认识产生的必然性。由此也可知:形而上学与人类初期的辩证认识一直到辩证唯物论产生之前像天造地设的一对,像一对联体的婴儿,像一个幽灵,这本身即是自然的、社会科学的、人类意识形态的必然,虽然,自然本身、社会科学本身以及意识形态本事是辩证的。而“唯物”与“唯心”的区别也是也只是物质与精神到底谁是第一位的问题,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即是唯物,至于其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这不是玩笑,是辩证法。
第八段:回归到总结与过度到下文。
整个“一、两种宇宙观”在整个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的感受是就像马克思写《资本论》首先是从最基本最原始最简单大家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千百遍的商品开始分析一样,此段的价值也在于此,虽然我们可能不曾知道、看到、触摸到“辩证法”的存在,但是,它却从人类开始思维,宇宙开始发轫,自然界开始生长,上帝开始造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就已经有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大部分等于是“辩证法”的一个萌芽状态,一个母腹里的快要出生了的婴儿,一轮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日,然而这个婴儿,这轮朝日,本身已经具备了“矛盾”本身的一切条件,一切萌芽,往后的段落都是这一萌芽的开花结果。
原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⑷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⑸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