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张志坤:请不要拿“世界大反思”来忽悠中国人——评吴建民《如何看欧洲今天面临的困境》 请不要拿“世界大反思”来忽悠中国人

火烧 2016-01-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批评吴建民提出的世界大反思论,认为其理论苍白,缺乏实质内容,质疑美国等是否真正反思,强调不应以世界大反思来误导中国人。

请不要拿“世界大反思”来忽悠中国人

——评吴建民《如何看欧洲今天面临的困境》

张志坤

  著名的吴建民先生又发表重要议论了。1月19日,《环球时报》发表了吴建民先生的《如何看欧洲今天面临的困境》一文。认真学习拜读之后发现,该文其实并没有如何解答欧洲困境的问题,可以说浅尝辄止,而是再一次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吴建民长期以来到处宣讲的“世界大反思”论。在这篇文章中,吴建民以“世界大变化”为切入点,强调“美国人在大反思”,“欧洲人也在大反思”,“动荡、战争引发了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大反思”,“中国人也在反思”。并且声称,“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出现过大反思。但人类几乎同时大反思,这是第一次”。总之,在吴建民先生的描摹下,一个世界性“大反思”的滚滚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之势。

  众所周知,吴建民先生头上一直带有著名外交家的光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当代中国外交的形象与思维。所以,吴先生的话历来非同等闲,每每都在重要节点上站出来说话,用这种方式来回答人们的某些不解、疑惑与非议,以正视听,以肃舆论也。

  但是,笔者感到,吴建民先生的这篇大作非但没能释疑解惑,反而因为大讲特讲“世界大反思”而显得云山雾罩,让人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

  首先,这个所谓的“大反思”理论上苍白贫瘠

  所谓“大”者,一是大规模,二是大深度。“规模”吴建民先生已经说了,包括美国、欧洲、中东、北非、中国等,但是,“深度”却只字未提有关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同时“大反思”,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反思多久了,具体都是谁在反思,等等,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让人一概不知。或者是吴建民先生有意不说,也是可能的。但是,如果不把这些事情说清楚,不阐明反思的深度与内涵,这样的反思还有什么意义吗?所谓“反思”,本质意义在于思想与理论上的扬弃,而这般空洞无物的反思,在理论上也未免太过苍白贫瘠了吧。在理论上苍白贫瘠的反思,还能谈得上什么“大”吗?

  其次,好像与实际也并不相符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有人在反思,但要如果要构成一个潮流,成为“大反思”,则必须是这个国家或这个社会的主体都在反思才行。也就是说,要有具体的事实根据。

  吴建民先生说“美国人在大反思”。我们不禁要问,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在反思吗?美国政府在反思吗?美国的国会在反思吗?如果他们都有反思,那么他们反思了美国霸权是否应该吗?反思冷战以后美国多次侵略行为是错误、罪恶的吗?如果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反思,何谈“美国人在大反思”;如果美国的总统、政府、国会等要害角色都没有反思,又何谈“美国人在大反思”?

  吴建民先生又说“欧洲人也在大反思”。欧洲在冷战后一直在战略上充当美国的跟班,一直在政治上推行普世价值,推动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并将上述二者视为欧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欧洲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普罗大众对此进行深入的反思了吗?如果对这样重大的历史性问题没有大面积、大深度的反思,所谓的“欧洲人也在大反思”又从何谈起呢?

  吴建民先生还说“中东和北非地区大反思”。照吴先生的意思,埃及的军政府塞西一定在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政变上台,是不是该判那么多人的死刑;沙特的王室也一定在反思,反思是不是还继续维持封建专制,要不要交出政权给人民;伊朗的哈梅内伊也在反思,反思要不要不继续同美国抗衡,还是向美国举手投降;叙利亚的巴沙尔也在反思,反思是不是赶紧滚下台,不再死保政权不放;ISIS也在反思,反思是不是改弦易辙,与美国及西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真的吗?

  吴建民先生也说“中国人也在反思”。中国人的确有反思的,比如吴建民先生,他就是一个重要的反思者,其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他曾得出结论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小外交,现在的中国才是大外交,而吴建民自己就是践行这种大外交的代表,比毛泽东高明多了。应该说,吴建民先生的反思是相当深刻的。但是,他在反思,能因此就代表“中国人也在反思”吗?以笔者所知,现如今中国在思想意识上的主流基调是“三个自信”,这很著名,好像“自信”与“反思”这二者的指向与性状恰恰相反,也就是说,中国主流的思想倾向不是“反思”,而是“自信”,与“反思”背道而驰。吴建民先生在其文章里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这难道算是“中国人在反思”的证明吗?

  最后,没有任何一项实际成果可以证明所谓的“世界大反思”的真实性。

  其实,吴建民先生宣讲“世界大反思”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大概关心国际战略关系的人对此都耳熟能详。可是,吴建民先生至今也没有给出“大反思”的成果来,就是笔者所评论的这篇文章,也还是在琢磨欧洲能否摆脱困境找到出路的问题,对此虽然吴建民先生信心十足,但欧洲自己未必这般乐观。吴建民先生之所以拿不出“世界大反思”的成果成效来,笔者以为,不是他不想拿,而是真的没有。

  众所周知,所谓“反思”,就有反省、自悔的意思于其中,就意味着要深悔既往而改弦更张、改善向上,“大反思”甚至意味着要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放眼全球,现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政党这样做了呢?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倒是这样了,这个戈尔巴乔夫不说“大反思”,而是搞出了一个“新思维”(其实与“大反思”也差不多),但苏联已经被他搞垮,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这个“大反思”也已经终结了,俄罗斯现在进入了普京时代。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反思的具体项目与具体成果可以证实“世界大反思”的真实存在呢?

  笔者孤陋寡闻,但笔者所知道的情况是,当今世界没有谁真的通过“大反思”放弃自己的政治逻辑,西方没有,伊斯兰世界没有,ISIS没有,共产党也没有;也没有哪个国家放弃或者放松战略上的争夺,美国没有,俄罗斯没有,日本没有,印度没有,就算是中国,大概也没有,相反,国际战略舞台上的博弈变得愈发残酷。既然这样,所谓的“大反思”又所从何来呢?

  这样看来,当代中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广为宣讲的“世界大反思”论,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大忽悠而已,说起来危言耸听,实际上言过其实、子虚乌有。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吴建民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卖力地去忽悠这个东西呢?

  笔者以为,相当著名的吴建民先生大概在国外在西方没有什么受众,他的“世界大反思”论不是说给美国人、欧洲人听的,估计他们也不尿这个东西;他是说给中国人的,这就是说,他要忽悠中国人接受他的“大反思”学说,之所以拿世界说事,捏造出“世界大反思”来,不过是为了增强其权威性与说服力而已,以便骗取更多中国人来相信。只要中国人都像吴建民先生所设想的那样,也来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反思”,中国过去的一切才有可能被颠覆,重新塑造中国的任务才有实现的可能。

  这就是吴建民先生《如何看欧洲今天面临的困境》一文打着谈论欧洲旗号,实际却把中国揪出来敲打一番的原因。吴建民先生在该文中用大笔篇幅鞭挞了中国“风景这边独好”论,并且连带着也把毛主席揪了出来,既否定当代中国政治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也刻意说明毛主席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不管用了。笔者以为,真正理性、有见识的政治家一般都不敢拿毛泽东说事,因为他们都知道,很少有人在战略上、思想上能望其项背,只有那些不自量力的人,才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比毛泽东还高明。

  有鉴于此,笔者冒昧地建议,吴建民先生还是多对美国人、欧洲人讲讲“世界大反思”吧,真正需要“大反思”的是他们而不是中国,世界迫切需要他们中的一些人赶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尊敬的吴建民先生拿“世界大反思”学说来忽悠中国人,真的没有并什么用处。

  附文  

吴建民:如何看欧洲今天面临的困境

  今天的欧洲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2015年法国巴黎发生了两起震动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中东、北非的难民源源不断地涌向欧洲,欧洲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难民危机。难民大量涌入欧洲,在欧洲内部引起了一场大辩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双方的态度都很强硬。

  对于欧洲所面临的困境,有人认为欧洲国家越来越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走向碎片化”。世界在走向多极,欧洲是我国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对于欧洲的困境必须全面看,才能处理好我们同欧洲的关系。

  欧洲面临的困境是世界大变化、人类大反思的反映

  《金融时报》国际问题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去年底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异乎寻常的全球性焦虑》。他列举了世界各地出现的焦虑情况,认为世界几乎同时出现焦虑,这是罕见的。拉赫曼没有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这是世界大变化、人类大反思的表现。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变化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主题变了,从20世纪很长时期里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这是国际关系中最大的变化。时代主题变了,就形成了两股潮流。一股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另一股是局部战争、对抗、冲突、仇恨的潮流。这两股潮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时起时伏的较量,较量的结果将会决定21世纪的人类命运。

  二是全球格局正在发生大调整,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个调整虽然尚未完成,但却是几百年来影响最深远的变化。

  三是以新兴大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这些国家的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近一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在上升,西方在世界经济中的一统天下正在被打破。

  世界大变化需要世界各国调整政策、适应变化,但调整谈何容易。大变化和各国国内长期积累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带来了人类大反思。这在世界各地均有表现。

  美国的两党政治造成了美国人自称的“华盛顿政治僵局”。这种政治僵局增加了美国适应世界变化的难度。美国人在大反思。

  欧洲人也在大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危机的中心转移到了欧洲。因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当今世界上动荡、局部战争、冲突和仇恨的中心。造成这种局势的内因是这个地区长期积累的体制上的矛盾;外因是本世纪初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发动了三场战争把这个地区旧的平衡打破了。动荡、战争引发了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大反思。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震动世界。但毋庸讳言,我们今天面临着不少难题: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治理污染、惩治腐败。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中央有明确的方针,但是如何执行好,仍然有各种看法,中国人也在反思。

  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出现过大反思。但人类几乎同时大反思,这是第一次。欧洲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曾是世界的中心,把欧洲放在世界全局中来看,就会看到欧洲的困境绝非偶然。

  不能说“风景这边独好”

  毛主席在1934年7月写下了《清平乐·会昌》这首著名的词。此时的毛主席受到极左路线排斥,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但是他对革命前途仍然满怀信心,写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两句话豪气冲天,经常被引用。今天我们国内有人在评论欧洲问题时,也喜欢说“风景这边独好”。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主席说得好:“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1934年仍处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不可能形成命运共同体。今天世界变了,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地相互依存,才可能形成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你怎么可能“风景这边独好”呢?习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给21世纪的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欧洲人最终有能力、有智慧走出困境

  最近,我会见了一些欧洲朋友。他们忧心忡忡地说:欧洲现在面临三重危机叠加的局面:东面的乌克兰危机;南面的中东、北非地区的危机,造成恐怖袭击频仍,难民潮一浪高过一浪,涌向欧洲;欧洲内部的危机。

  三重危机叠加,这可能是战后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有冷战的阴影,文明冲突的反映和内部体制上的因素,所以这三重危机造成的欧洲困境很难在短期内结束。但我相信欧洲人最终有能力、有智慧走出困境。

  首先,欧洲是当代文明的发源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都来自欧洲。马克思主义也在欧洲诞生。这些都是欧洲人喜欢思考的结果。

  第二,欧洲人在困境中善于探索新路子。欧洲是人类历史上经历战乱最多的地方。二战后,欧洲人提出了建立欧洲共同体的主张,首先建立了煤钢共同体,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到现在建成了有28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不管欧盟今天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先天不足,但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和了不起的成就。

  当工业化的过度推进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的时候,也是欧洲人首先喊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成功地达成协议,这也绝非偶然。

  第三,欧洲人有批判的精神。2003年,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战争爆发前,欧洲几百万人上街反对战争。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坚定地反对伊拉克战争。

  今天,在欧洲内部围绕难民潮大争论的时候,有些政府采取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措施。针对欧洲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泛滥,德国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撰文批评这种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是“新法西斯主义”,告诫欧洲公众对此保持警惕。

  尽管今天欧洲人自己谈起欧洲来也非常悲观,但是我坚信,欧洲人最终是能走出困境的。欧洲人走出困境的办法与思路将会给人类很多启示。

(作者:吴建民 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驻法大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