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阴杀中国的”娘炮“风必须休矣

娘炮的话题,在这学期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后陡热了几天,这几天来降了点温,便捡些残羹剩饭,以避热度中再无意中触了谁的敏感神经,早前几篇感想,命不过一天,就给关了禁闭了么,这篇说娘炮,不知长命几何?但愿对残羹剩炙能有漏滑的可能。
娘炮,这个词确切的释义是什么?搞不懂,娘者,易懂,娘炮组合在一起,则不知它该是种什么娘什么炮?但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些男子女性化了,或惯称的“娘娘腔”,不过感觉这词叫得有点过于庸俗,仅从词语创造上,今人不比古人,不妨借男子女性化叫“嫐人”,女子男性化则叫做“嬲人”吧。
这种“嫐人”,有考据说南北朝时也比较盛行,因年代过于久远,只能凭记载想象,不过眼前的现实更直观,感受更直接。男人女性化,从人的本能上是不大能接受的,第一便是反感,再一便是厌恶恶心。现在的“嫐人”流行是南北朝等历史上的男子女性化所不能比的,便是它借电子传播,能快速造成一种社会潮流,因此现在的嫐人现象是一个正常社会必须要高度警惕的。
说到“嫐人”前有必要先说“嬲人”现象,这种女性男人化,或所谓“女汉子”,在中国古代并不常见,古代女人社会地位低,主要是家庭角色,很少涉及社会角色,当政的少之又少,从军的细髦麟角,但也不乏优秀者,如武则天,如梁红玉,特殊情况下,女子需要扮男装才能混入社会,著名的故事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尤其南朝后,中国社会逐渐盛行女子裹脚,嬲人又受到一大限制。女性扮男装很多时候是对父权压制下的某种反抗。
男人与女人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性别角色,有其自然和社会分工,原始社会之后,社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从分工上说,主导与被主导,支配与被支配,应该说并无尊与卑之别,如同天与地的分工一样,只不过因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在涉及物质资料的所有权和分配权时,这种分工被人为地划分为有与无,多与少的差别了,如古代女子无继承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宗法制度下,中国古代女性是世上所受苦难和压迫中最深最多的一个群体,五四运动后,女性才逐渐挣脱封建制度的捆绑,开始了觉醒和独立,到新中国时期,中国女性已经站起来“能顶半边天”了。
男人与女人总是要相互平衡的,男人过于强势,则女人没有地位,男人过于弱势,则女人必会强势,它的平衡总是要在此消彼长中寻求一时的平衡点。“能顶半边天”常有被误解为男人与女人是“各顶半边天”,这是用“绝对平等”的错误理解,其实女人再强势,男人总是要“顶整个天”的,在一个家庭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主力总是要男人来承担。
现在的“嫐人”就是男女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摇摆中寻求平衡出现的某些怪象,它既正常也很不正常,正常者,是寻求平衡中的必然,不正常者,它自身也是被社会其它因素所左右而膨胀出来的,它会使这种寻求平衡的过程向着未知的不好的方向走下去。
“嬲人”是男性地位弱势下女权主义的一种扩张,是这种扩张下的女权主义对男色的消费。重点还是谈“嫐人”,这些“嫐人”都有几百万千万的粉丝,不需统计,从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那些粉丝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古代男性绝对强权,就对女色过度消费,现在女性占强势,则必然会对男色开始消费,有些男性会迎合这种消费,因为消费会带来收益,因为收益就让自己开始女性化。国家电视台春节晚会常有男演员装演女性,这不同于古代戏曲里的男扮旦角,那是女子无社会地位和角色下的无奈选择,播出的如小品《如此装修》,《你摊上事了》,还有某些相声演员的学女人的扭捏作态等等,是取悦于女性对男色的消费,不知“小鲜肉”这个词语诞出于何时何地何事,但感觉是老女人对所喜欢的小伙子而表达出的一种暧昧。
说南北朝有“嫐人”,所以现在有“嫐人”既不新奇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翻查历史,“嫐人”应该不仅南北朝盛行,每个朝代应该都会有,也许某个朝代在某个时期更甚于南北朝,但无论怎样,纵一时之盛行,也只是古人个人的自由权利,但今天已不同,它不仅明明确确界定为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且还被通过传播工具,甚至国家的传播机器,在帮腔作势,它能将某些人的这种权利和自由扩大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传播即是某种赞赏和支持,它已超出某些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干涉到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了,进而影响到社会、民族、国家层面上去了。
教育部下文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在国家电视台收看《开学第一课》,国家电视台就能在开课前用“嫐人”们来做全国中小学生的宣传员,是要传达怎样的信息,又是表达哪种价值观倾向?难道这不是很清楚的事吗?还需要用什么自由、市场、多元化来掩饰吗?
新中国前三十年,是中国人精神上最自立自强的时期,也是中国女性最有尊严的时期,它既没有男权对女色的消费,也没有女权对男色的消费。但一切向钱看以来,市场化之后,三十年的男女真正平等就蜕变成了阴盛阳衰,和相互出卖色相了。女不女,男不男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它不是包容,更不是繁荣,而是堕落。
一个好的现代社会,既要男女独立平等,又要不忘自己的性别,男女都要相应承担起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且男人一定要比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前途未来系于男性,而非女性,更不是那些男不男女不女的第三类人。
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引导,该怎么让男人和女人承担好自己的性别角色呢。
男人中不该有“嫐人”,不要做“嫐人”,该做怎样的男人呢?是不是身材必须高大威猛,身板必须五大三粗,出口惯于脏话连篇,出手敢于毒辣心狠,行为上无顾忌地肆意而为才像个男人呢?这些不过是粗俗的理解,都算不上真正的男人。
一个真正的男人,应该是精神上上进,内心有力量,遇事不退缩,做事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挑战,遇有挫折却百折不回,正谓古人常言“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顶天立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志存高远,矢志不移”。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维新六君子是古代男子的榜样,我党的革命烈士和王进喜雷锋则是现代的楷模。
不可能每个男人都能如此,但最低不要忘了自己的男性性别,承担好该有的家庭责任,内做好儿子,上赡父母,下抚子女,和睦夫妻,外做好社会责任,不坑不骗,用良心做事,不欺不抢,凭正气行事,不躲不避,不势利屈膝,用正义处事,进取贡献,为国为民多尽责任和义务。

文艺领域是“嫐人”问题的重灾区。国家宣传机器对国民应教人以正,而不是教人以邪,电视台用“嫐人”给中小学生引导上课,这是长期以来“嫐人”盛行的一种惯性,是一起严重事件,它引起了社会广泛批判,反映了当前“嫐人”问题的严重和人们对思正的极大渴求。听说中央电视台要封杀“嫐人”艺人,这是又一个好的纠正,而某个地方电视台的“嫐人”风,更甚于中央台,必须予以从速整顿。宣传领域,决不许有“阴杀中国阳气的嫐人风”再在社会上刮起。
我们中国是泱泱的东方大国,我们是伟岸的炎黄子孙,我们是拥有五千年伟大历史和无数英雄的中华民族,我们决不允许“东亚病夫”的帽子再戴到中国人的头上。
2018年9月16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