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业文明

火烧 2017-01-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分析农业文明如何影响政治制度与王朝更替,强调重农抑商政策与利益集团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我还想继续中华文化同化论的话题,中国之所以与众不同,一直延续文明至今,在我看来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中国建立了富有活力的农业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同化力的核心,任何新建王朝都无法超越农业文明,所以必须按照中华文化行事,这就是中国独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最后秦国胜出,建立了中国大一统的制度。而秦国胜出的关键就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际上奠定了以农立国的基调。农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的财力,形成了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的建立,也加强了官僚的实力,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秦始皇没有很好的应对官僚的挑战,秦朝二世而亡。汉初,也一直在动乱中徘徊。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新调整了皇帝和官僚的权利义务,中国的政治文明才继续发展。

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规律就是王朝周期律。在我看来,也在于利益集团过于强大导致了政治失衡。换句话来说就是皇权遭到了强力削弱,而无法制约利益集团所致。中国历史上商人集团的能量一直很强大,在汉朝时代,中国建立了丝绸之路,中国的贸易额就相当庞大。富起来的商人集团大量买卖人口,建立了官私婢制度,这破坏了农业根基,也使得中央财力不足,更加依赖利益集团。在整个封建时代都在上演《红楼梦》,大量的劳动人口不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经济崩溃,紧接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最后就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皇帝的制衡措施就是宦官专权,所以王朝末期宦官与外戚、宦官与东林党等都上演了惊心动魄的斗争,但这种斗争能杀人,却解决不了问题,利益集团坐等王朝灭亡,迎接新的主人。看看《三国演义》我们就知道,刘备等一大批军阀背后都有大商人的影子,就连满清也是晋商在为其开道。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事情。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代表农民利益的,至少一定程度上代表,所以各个封建王朝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前说儒家是反对商业的,这是一种误解,儒家做生意很有一套,而且有很多所谓儒商。到了宋朝的时候,宋朝的皇帝不愿做皇帝,被逼上的皇帝宝座,实行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宋朝的海上贸易很大,反而不重视陆上领土。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在中国做大,现在给出的原因在于汉化。实则是他们敢对固化的利益集团下手,从而恢复了农业生产,有了农民,就会有政权。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北方统一南方的问题,但加上中华民国就不成立了。真正的要点还在于哪里赢得了农民,哪里就有权利统领天下,也即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与中华文明不同,西方的文明是商业文明,这种文明是一种浮萍,很容易消失。换一个好词就是城市文明、城邦文明,据说这里诞生了民主这个好东西。但与民主相对立的就是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罗马帝国等大帝国的统治只是名义上的,离真正的全权控制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整个罗马帝国时代一直在战争中度过。商业文明也可说成海盗文明、暴力文明,所以整个西方历史几乎没有和平时期,一时的和平就是为下一次的战争做准备。战争就有破产的可能,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西方的金融也在不断的完善。单纯从金融技术而言,我不认为十六世纪地中海的金融创新就比现在低多少。但有了强有力的金融保证之后,地中海依然从西方最繁华的所在变成现在最没活力的地区之一。西方真正的崛起有赖于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的诞生建立了一种新的文明样式,这可以与中国的农业文明相媲美。无论潮起潮落,与中国规律类似,只要紧紧抓住工业这个核心不放手,总有凤凰磐涅的一天。这从德国的经历可见一斑,德国虽然遭受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创痛,但现在依然还是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没有别的奥秘,就是坚持发展工业。

中国在进行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这两个要点都要充分注意。以前一直鼓吹发展第三产业的光辉前景,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在工业化的时代,如果放弃了工业,中国就失去了中国梦的根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就有失控的危险。现在中国的房地产有些太骇人了,我同意房地产相当于农业时代土地兼并的说法,这是危险的预兆。中国的税基应该是工业,如果真能实现这个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努力,中国也就为未来做了很好的战略规划。中国的另一个重点是农民,让农民草率进城并不适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都难以为继。解决农民的问题还要很长时间,需要很强的战略定力。服务业过度膨胀,吸收大量劳动人口,是个全球性的大问题。不劳动阶级的持续增加,必然导致全球财富的缩水。马克思《资本论》中为资本主义设定的很多分析框架都是中肯的,既然相信科学,为什么要背弃马克思主义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