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与四项基本原则
毛泽东是个永恒的话题,想要解码近现代史,必须要研究毛泽东。而对他的研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是左派理论家黎阳先生的大作《如何看毛泽东时代——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周年》,另一个是看起来有些右的虚生先生在天涯上的连载文章《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他们分别从中国所处的战略格局以及国内政治斗争的角度去认识毛泽东。我想结合他们的成果,再加上自己这几年的一些思考,再次去追寻毛泽东的脚步。下面我将把我思考的几个点罗列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如果没有十年文革
对毛泽东争议最大的部分就是文化大革命,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命运会怎样?文化大革命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让刘邓的经济调整政策破产,没有文革,意味着刘邓的“三自一包政策”将主导中国的发展。我们应该记住马克思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政策的大规模调整,必定意味着国家战略天翻地覆的改变。如果真是那样,刘邓完全主导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话,中国的很多军事项目将被迫下马,因为当时他们就不赞成中国的原子弹计划,文革后邓上台之际,就是取消了很多军工项目的。中国可能也要放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会在美苏之间做出选择。选择苏联,意味着毛泽东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中国重新成为苏联的小弟。与美国接近,将是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中国的国际压力将会空前巨大,这对于羽翼未丰的中国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当年在中国发展私营经济,将会有非常大的制度上和技术上的难题。如果中国开放,在蒋介石还虎视眈眈的情形下,在冷战氛围还是很浓厚的情况下,困难和危险都是很大的。在美国还在寻求从越南突破的形势下,中国主动伸出橄榄枝似乎更可能是一厢情愿,反而让中国束手束脚,有可能栽跟头。
从以上的情形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根本不具有进行后来改革开放的条件。更可能的情况是,经济政策调整会使得中国整个的战略布局陷入瘫痪,最后的结局还是政治斗争,这可以参见胡耀邦和赵紫阳的情况。如果是那样的话,烈度只能比文革高,不会比文革低。而小平南巡之所以成功,这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苏联解体,以及美国的信息革命完成,将要实施全球化战略。没有这个大前提,盲目的改革,就会有89年那样的动荡。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脱离,将会是巨大的隐患。
二、抗美援朝的况味
在我的脑海中,抗美援朝这出戏的主演是美苏两霸。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方的战略重点都在欧洲。而欧洲局势稳定的标志是1949年5月第一次柏林危机的成功解决,最终完成是苏联爆炸了原子弹。美苏在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这期间还有第一次中东战争。当这一切完结后,美苏的焦点都聚焦在中国。而撬动一切的支点就是朝鲜。金日成寻求斯大林帮助,斯大林给了模棱两可的答复,让他找毛泽东。对于斯大林来说,朝鲜战争对他来说利大于弊。金日成胜利,苏联人的就拥有深入太平洋的基地。金日成失败,在东北组织流亡政府,再加上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的基地,以及中东铁路,那么东北就成为苏联的后花园,那么中国就成为美苏的囊中之物。所以,最后斯大林背信弃义,将烫手的山芋交给中国。并且在联合国会议中缺席,让美国人顺利组建联合国军,占据道义优势。这相当于出卖了中朝两国,让两个弱小国家独自抵挡强大的敌人。
几乎全世界都不相信毛泽东会出兵,但他力排众议出兵了。即使中国出兵,也没有人会相信,中国军队能够取胜,他们是创造了一个奇迹。经过了朝鲜战争,中国才赢得了自身的独立;经过了朝鲜战争,苏联才将东北的权益交还给中国,中苏之间迎来了蜜月期,注解就是斯大林那句经典语录“胜利者是不能被审判的”;也正是朝鲜战争,让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策略,匆匆结束对日和约,并组建军事政治联盟,对中国进行围堵。从这时候起,中国的国际大环境是准战争状态。
三、准战争状态下中国的内政
在我看来中国内政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是剿灭土匪。这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无法做到的事情。黑社会即便黑,也是整个社会的框架下的毒瘤而已,而土匪则是独立于整个体系下的病毒,对国家基层的破坏力巨大。剿灭了土匪,中国共产党才完全控制了基层。而与剿匪相辅相成的政策就是土改,土改让土匪失去了生存土壤;剿匪则让土改顺利开展。
从宋代开始,胥吏之害就是中国政治的顽疾。没收官僚资本收归国有,以及三大改造就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权建设的强有力步骤。这让中共的财力不但在国家层面而且在地方层面都占据了优势,这才使得中共真正扎下了根基。这一切需要排山倒海的气势,而像刘少奇那样的面面俱到是根本做不到的。
四、中苏关系对中国内政的影响
看到很多的资料,把赫鲁晓夫描绘成一个小丑。这是不客观的,一个小丑不可能领导一个超级大国超过10年。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中苏关系迎来一个蜜月期,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以来苏联对中国的援建力度是空前的。因为这时候他地位不稳,需要毛泽东的支持。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彻底否定了斯大林,还提出了与美国和平共处的政策纲领,实际上就是走上了大国沙文主义道路。波匈事件是一次证明,而第二次中东战争则是美苏联合的试验场。
也正是差不多的时间段,毛泽东在反反冒进,要中国加速建设,因为他看到了中苏关系破裂的前景。而1958年,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成为了中苏关系破裂的导火索。金门炮击则是毛泽东要摆脱苏联的前奏。大跃进是内政上为中苏关系破裂所做的准备。当赫鲁晓夫访美归来,参加中国建国10周年的庆典时,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中苏关系破裂了。
大跃进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胜利了。而这个胜利的代价是很大的,那就是大饥荒,中国很多人由此丧命。也是在这期间,反右、反左反复进行,中心意思就是大跃进不能停,因为要抓紧苏联的援助奠定中国的工业基础。但要遏制浮夸风,使得农业形势不要过于严峻。但运动一旦发动起来,就是不受控制的,为了中国的大战略,一些惨痛的代价还是付出了。
当时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赫鲁晓夫站稳脚跟之后,中国已经没有了回旋余地,要么放弃援助;要么去当苏联的跟班。所以,在中国面临严峻的形势下,依然要咬紧牙关还苏联的贷款。现在人说风凉话,不还能怎地?看看拉美国家不还美国债务的下场,那就是关键产业被美国占有。那么有拳头的苏联会怎么做呢?
两全其美的方法真的没有吗?在我看来是有的。我认为毛泽东的战略没有问题,而出了问题的是整个官僚系统,是他们在草菅人命。毛泽东面临两难,他既要鼓劲,又要泼水,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对整个官僚系统是失望的。当他看到官僚系统要修正政策时,点燃了他的怒火,他要对抗整个官僚系统。
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
实际上,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带来政局的动荡。这从四清的内容由“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到“清政治、清经济、 清思想、清组织”的转变中可以窥见一斑。毛泽东是要净化官僚阶级,而刘少奇则要整合整个官僚阶级为其所用,双方最终走到对立面。
毛泽东非要进行文革吗?解决刘邓把他们选下去罢官不行吗?在我看来,不完全够。毕竟不能保证递补上来的人不是下一个刘邓。毛泽东要借助文革选接班人,要他们在大风大浪中经受考验,成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但最终的情况让他失望了,打倒了刘邓利益集团后,上来的林彪利益集团依然会蜕变。而有着革命信念的无论是蒯大富这样的学生领袖,还是戚本禹这样的理论宿将,还是四人帮这些造反派们,都无法承担治国理政的重任。所以苍凉中的毛泽东给周总理写了《江山靠谁守?》这首词——“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唏嘘。
文革的国际背景
古巴导弹危机是世界局势的分水岭,这次事件宣告赫鲁晓夫和平共处政策的破产,也使得赫鲁晓夫的同志们对他失去了信心,发动政变将其赶下台。上台之后的勃列日涅夫执行更为激进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与此同时,想要在越南罢手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也被暗杀了,继承人林登.约翰逊将越南战争全面升级。美苏在整个世界全面争夺势力范围的时节到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毛泽东选择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在南边抗美援越,在北边抵御苏联的挑衅。是不是很疯狂?因而在国内,毛泽东要保证国内政策的延续性,他不允许政策调整带来整个政局动荡。这保证了中国国家力量的凝聚。文革打碎了整个官僚系统,看起来乱,却是有控制的乱,更像是一次全国总动员。这种革命浪潮还蔓延到整个世界,让全世界也乱了起来。大家一起乱,只我岿然不动。
为何最终选择了邓小平?
随着珍宝岛事件的发生,第三次庐山会议的召开以及尼克松关岛主义的发表,中国联美抗苏的政策开始形成。毛泽东最终决定抛弃林彪。邓小平一直是备选,所以他的复出并不意外。毛泽东对邓小平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对文化大革命翻案,而没有提经济政策方面的内容,对邓小平的经济调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因为中美接近,毛泽东已经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铺好了路。之所以强调不翻案,是让邓小平坚持公有制,并保留群众惩罚官僚的权力,让官僚阶级能够记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邓小平接过了毛泽东的政治遗产,决心捍卫四项基本原则。其实否定了文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缺乏力量。矛盾的邓小平将遗产传给了未来的共产党人。但未来会怎样?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