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篱笙箫:《红楼梦》揭示的腐败逻辑
《红楼梦》中贾家是个有代表性的标本,透过它,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潮起潮落。白银已经进入了贾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贾家的收入来源依然是地租,是农业经济,抗风险的能力依然很弱,一遇到紧急情况就得卖房卖地。
白银已成为当时的经济基础,但整个的上层建筑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来把握住这个基础,因此社会一直处于结构性的矛盾中,是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像贾家这样的大家族,仍然向往科举取士,用四书五经教育后代,但这已与整个+会严重脱节了。一旦科举不成,整个人也就废了,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不如那些女人能够独当一面,应付危局。不是天公不降人才,而是人才无用武之地,处于分外的压抑之中了。因而,转向空门也成为很多人另外的选择,这也是儒释道在中国并存的原因吧。贾家的败落也说明了传统的儒家式的大家族的必然没落,想用温良恭俭让的方式维持贵族生活是不可能的了。如果不进行持续的扩张,是不能维持日渐庞大的门面的,死亡也就成了题中之义。
在不能改革的情况下,消极的抵抗就是不可避免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而处于这官场体系下的地方豪绅就成了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了。清朝表面上的赋税很低,人民实际的压力却很大,就是由此而来。在康熙、雍正改革不能持久的情况下,乾隆实际上默认了下层的为非作歹。而他的应对之策就是选择性反腐,这也是皇家的收入来源。一批批官员倒下了,一批批又上来了,只有皇上在花天酒地。现在一些人说清朝反腐也是很厉害的,但不问问腐败是如何形成的,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乾隆朝的繁华一度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另一个高峰,但不过是回光返照、虚假繁荣。乾隆朝吃光了清朝前期的老本,对老百姓涸泽而渔,清朝由此由盛转衰,积重难返了。
富不过三代是现世以来人们对家族状况的描述。但晋商和徽商却摆脱了这样的状况。他们通过一个绵密的网络将官商联结起来,通过掌握的信息优势一步步做大,他们实际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豪门。他们其中的一批人成为了最早的买办,一批人在洋务运动中呼风唤雨,一批人甚而成为了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这些家族出来的人物大部分也是有使命感的,观照现实的,他们推动了中国的持续向前,但也造成了中国风雨飘摇的命运。他们是整个社会后面的秘密监控人,是真正的老虎。在蒋家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刻,蒋经国想要在上海打虎而不得,就说明了这股势力的强大。
经过了数百年的孕育,他们在人力、物力上都达到了一个繁盛的地步。他们就敢于说共产党可以打下天下,但治理不了天下。不经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共产党也确实没有治理天下的本钱。他们也成为推动中国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最后的豪门。就像乾隆朝一样,这样的盛世也是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堆积出来的。中国的人力优势没有了,教育没有得到优化,环境退化了,毛泽东时代的国有资本丧失了,腐败已成为百姓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不觉大惊小怪了。实际上把社会主义分成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在哪个阶段都不能放松。而实际状况是共产党员率先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整个社会处于信仰缺失的危险状态。
这一切的发生实际上和宋朝以后资本力量的持续运作密不可分。他们拥有强大的资本,也主导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清王朝末期大资本控制下的媒体就让满清贵族们处于舆论的围剿下苦不堪言。共产共妻的宣传更是比蒋介石的大军更加威力强大。而建政后的共产党面临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也是有增无减的。形势在一步步变化,由内而外的改变了中国的整个政治生态。毛泽东说党内高层懂马列的人不多,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资本主义思想无孔不入,会从任何微小的缝隙渗透进来,让人们的私心发挥作用,让统治大权再次回到大资本手中。改革开放后,这方面的阵地更是逐步丧失了。公开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猖獗异常。这是经济所有权的必然反映,广大人民没有了经济权利,思想方面的压迫只能越来越甚。
建成社会主义确实是一件艰苦漫长的事情。一方面要把人民组织起来,建设人民公社,培养人民的集体情感。另一方面要和各种私心杂念作斗争。只有社会主义在人们心中立住脚了,社会主义的实践才能顺畅起来。当然在一个拥护社会主义的政权主导下进行这样的活动会事半功倍。曾经人民的事业是由军事上开始的,以后会从经济自主开始。人民和贵族的长时间段的拉锯会就此开始。当然,这个过程中金融贵族之外的其他豪门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像曹雪芹一类的天才也会回到人民的行列,这将有助于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在向未来进军的途中,反腐的事业也会出现波折。人民主导这场战争将是此项事业的最终前途,它会终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样流言的蔓延。
相关文章
- 教育的颠覆性错误:承认"人性自私"的人成了接班人
- 马列主义里程碑必然的发展方向
- 从《红楼梦》到中国梦——《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启示录(四)
- 当今中国必须奏响主旋律:公有制
- 秋石客《毛泽东的生死博斗》一书出版
- 闲聊:《红楼梦》探春新政为何流产?
- 为什么“风月宝鉴”中的淫女会是王熙凤?
- 《红楼梦》中的教育思想
- 读“红楼梦”第七十回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