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论”改写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的历史
毛泽东早在1945年7月初同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谈话时,就黄炎培的“人亡政息”论说过,已经找到了跳出这历史兴亡周期率的路。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在进行出发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毛泽东传(198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17页)。
如何能不做李自成,跳出周期率?为此,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摸索一条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努力走向共产主义。
毛泽东在1951年12月15日,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组合作的决议(草案)》,并起草中央通知时,对决议草案做了三处加写(引号内为加写):一、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的困难,使广大农民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就是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二、必须在农村中提出爱国的口号,使农民的生产和国家的要求结合起来,“片面地提出‘发家致富’的口号,是错误的”。三、在国营农场应该推广这段话的末尾加写“在农民完全同意并有及其条件的地方,亦可试办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庄,……”。
毛泽东在1961年4月9日听取胡乔木汇报农村调查的情况时,已经对食堂问题持有否定的态度,说:“现在不是‘顺三七’、‘倒三七’的问题,而是包五保户、酌量照顾困难户的问题,其他通通按劳分配”。
毛泽东和党中央一直致力于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制度上防止少数人去“发家致富”和困难群众陷入贫穷重“吃二遍苦”。这也就是跳出周期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自出现“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号召后,“历史转折中的×××”转折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官员和官二代、平反的地富反坏右、“管理层收购”中的管理者、勾结官员的投机商等人富了起来,有的甚至富可敌国。而群众成了雇工、下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养不起老。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也就改写了。
其实,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人民在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新中国之前,旧中国就存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地主、富农、资本家,有蒋、宋、孔、陈四大家,这与现在的“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说明中国共产党推翻旧社会没有合理性吗?这不是让中国共产党跳不出周期律吗?这不是让中国共产党背上了打倒皇帝做皇帝的臭名了吗?
既然已经重又回到了周期律,那就必然会按规律发展,罢工、农民起义就还会出现,甚至会发生军事政变,直至再次永久打破了这个规律。
2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