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王国胜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价值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市场经济是价值规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千千万万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这千千万万个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活动汇聚起来的合力,形成了价值规律,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因此,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必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不仅要求在单位产品的生产上只能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要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也只能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决定了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普遍性、广泛性、自动性的特点,并且能够把科技创新与资源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即使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这种决定性作用是与政府用计划等方式配置资源的作用相对而言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上,政府用计划等方式来配置资源存在许多弊端。一方面计划不可能包罗万象,事无巨细都做出全面详尽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计划也不可能及时适应各种原因带来的变化,往往是计划不如变化快。特别是计划不可能把千千万万个市场经营主体科技和经营创新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相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所具有的普遍性、广泛性、自动性以及能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有机结合的特点,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事实上,由市场即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一可行的选择。
但是,不能由此而认为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经精辟地论述过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他说:“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这样一种规律,它不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某一个别方面或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他还说:“价值规律首先是商品生产的规律。它象商品生产一样,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存在过,而且在推翻资本主义以后,例如在我国,也继续存在着,······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广阔的作用范围,它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方面发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不仅不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利润的基础,甚至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价值规律不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见该书第29页,人民出版社,第4版)斯大林的这些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然价值规律不能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因此不可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同样的道理,价值规律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还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见该书第31页)这与他认为价值规律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虽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准确表述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应当肯定,那就是基本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存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基本经济规律。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为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以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代表全体人民为根本。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等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自然条件不同,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水资源充沛的地区,就可以将较少的资源用于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输送。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相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生产的目的从而影响资源的配置。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主宰着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破坏生态平衡、掠夺性的使用自然资源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这种行为就很容易发生;当奢侈浪费、腐化虚荣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这种风尚就会被提倡,此类产品就会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会产生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由此会造成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的失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不可能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也不可能改变由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只能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等条件下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资源配置适合特定的自然、社会等条件的需要。不能把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解成可以脱离特定的自然、社会等条件配置资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它必然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比如,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要求帮扶贫困人口,这必然增加社会对生活消费资料的需求,特别是基本生活消费资料的需求;再比如,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实现绿色发展,这必然要求不断减少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发展节能降耗、优化生态环境的生产;等等。而这些都会成为价值规律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客观条件。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前提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生产发展的目的。在这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落实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绝不是由政府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践已经证明,主要用政府计划等方式配置资源,以实现社会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