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体对小岗村的叙述,不得不写两句!

晚上发现某大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刊载《40年前18个庄稼汉在“生死契约”上摁下红手印,40年后...》的文章,文章的开头:1978年11月24日晚上,黑黢黢的夜里刮着黑黢黢的风。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寒潮已经来了,风有些刺骨。小岗村18户人家,一家一个户主,摸黑来到村民严立华家,围拢在一盏昏暗的油灯旁”。多么凄凉阴冷的景色“黑峻峻的夜里刮着黑峻峻的风……风有些刺骨”,为了多么秘密的大事“抹黑来到村民严立华家,围拢在一盏昏暗的油灯旁”。有点语文知识的人都知道,写小说时景色描写非常重要,用景色烘托事件的背景是写小说的基本技法,这篇文章的的开头就是这样的烘托技法,感觉比鲁迅先生笔下他那个落后时代的凄凉夜景描写过犹不及,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匕首、是投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旧社会的呐喊和愤怒。1978年是党领导新中国已经过28年的时候,28年后的那天是需要用这样的写景技法来烘托祖国无边的凄悲吗!我认为没有必要,那个时候的中国应该比旧中国的哀鸿遍野应该已经是莫大的进步,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于作为中华大地上全新事业的社会主义已经艰苦的探索奋斗了28年,虽然有曲折但也取得了民族独立、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巨大成绩,虽然可能饥饿没有完全解决,但相同国土上的人口激增了40%多也堪称人间的奇迹。所以我认为作者不应该用如此的技法去烘托无边的凄悲。
再看“摸黑来到村民严立华家,围拢在一盏昏暗的油灯旁”,这样的描写给人感觉好像夜晚八路军或者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秘密在商量敌后抗日的感觉,试问作者有必要将已经解放了28年的党领导下的农村描写成这样吗!
再看一段: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这不是解放前党领导下那些为了新中国解放事业而准备随时献身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写照吗,但解放前那是面对着穷凶极恶的敌人,不打倒敌人就有可能要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试问一下几位农民真会因此而坐牢杀头,过去农业生产方式的争论不时会有,会有这样的情景存在吗。在旧中国封建制度下家庭为单位的单干延续了近两千年,但是解放后的互助组、高级社也首先是农民自己发明出来的,不是那位领导拍脑袋想想出来的,起码可以说合作社和包产到户都是农民们自己的发明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不同农业模式争论不应该被如此当做像要掉脑袋一样恐怖的描写。
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事业探索和建设是在面临极端困难情况下党和人民努力奋斗、在曲折中走出来的。前人付出已经够多,创造的成绩已经足够辉煌,今天后人应该心怀感恩继续努力奋斗。
大媒体不应该这样描写过去,这样极具渲染力的报道是对前辈艰辛付出的不公,也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我们应该向周边国家学习尊重前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