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民主课》之四:被压抑的平等要求在那个年代是怎样表现的?

火烧 2021-01-16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通过《民主课》之四讲述20世纪60-70年代被压抑的平等要求如何在时代背景下表现,以小司令的故事展现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成长与对平等的追求,体现底层文学的深刻内涵。

  

民主课之四 | 被压抑的平等要求在那个年代是怎样表现的?

 

 

临1.jpg

  曹征路,1949年9月生于上海,当过农民,当过兵,做过工人和机关干部。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大陆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作家,著有《那儿》、《问苍茫》、《民主课》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民主课》以小说形式还原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历史现场,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不论幼稚不论荒唐却充满真诚善良的普通人的成长,以及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对平等的追求和要求。

  

 

  现在,该说说我那位小司令了。

  她并不是真的司令,只是一个中学生造反组织“东方红公社”管宣传的小头头。小司令是我们姜政委给叫出来的。

  当时是一次万人大会,为欢迎支左部队还是庆祝毛主席一段语录的发表记不清了,总之会议的高潮是呼口号。一般呼口号的节奏是这样: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由小节奏而大节奏而最后归于异口同声,完毕。

  但这一天在这个节骨眼上却陡然闪过一个霹雳般尖啸着的毛主席万岁——,就像一个炸雷突然盖住了暴风雨,本来准备散去的群众再次高亢激越,掀起又一个高潮。它是一个不谐和音,却如此和谐地改造并推动了原有的旋律,使整个乐曲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呼口号也有个领导艺术,这一声绝对棒。

  所以第二天的各派组织负责人会议上,姜政委一见她就乐了:啊,小司令小司令,不错不错,真的不错!在发表讲话时又夸她一遍,说这是红卫兵小将对伟大领袖特别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真令人感动云云。也许正因为姜政委的重视,她成了那个“东方红公社”与支左指挥部的联系人。

  临2.jpg

  图片来源:搜狐

  那时大家都挺喜欢她,她每回到来都能为指挥部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革命群众的最新动态啊,同学们给支左干部起的外号啊,小嘴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她本来就引人注目,当然不只是漂亮,她身上还有一种东西,一种书卷气样的东西,还有那个时代女孩子特有的英武开朗。

  干脆说吧,那时我简直一下子就迷上了,心里总在模仿她的神态动作,高兴是什么样的,生气是什么样的,还有跺脚——我特别喜欢她的跺脚,那种想表现得果决一点坚毅一点的,却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小女儿姿态。

  她总是穿一件旧军衣,洗得发白的那种,没有更多的打扮。后来才知道,那不是真正的军装,真正的军装只有干部子弟才能得到,那是用白布染的模仿色,属于一种平民阶层的时尚,但穿在她身上的确还有那么点意思。

  我也注意到她小辫子上的橡皮筋在不断地变化色彩,这大约是那个时代女孩子仅有的一点微妙心理满足。她辫子是向上扎的,又不在头顶上,两只羊角刷拖下来,加上她的步幅很快,总像是两只小松鼠不安分地蹿来蹿去……

  我心里也清楚这是有问题了。支左是有纪律的,可就是没法子遏制自己,总想多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个没完。喜欢就是喜欢,没办法。很快我就把能了解到的全了解了。

  她叫肖明,过去叫刘敏,名字是才改的,跟了母亲姓。大概是趁着文化大革命风潮,彻底跟父亲划清了界线,也是为了去掉一些女儿气。

  她是市一中的高二学生,父亲曾是有色金属公司的总工程师,是T市仅有的几位高级知识分子之一,58年被划为右派,后来虽然摘帽但与她母亲已经离异了。所以肖明一直在强调她是和父亲划清了界线的,她不愿意谈父亲,但实际上她一直未能走出父亲的阴影,我后面还会提到。

  临3.jpg

  图片来源:百度

  这些年经常听人谈文革,说起文革的形象就是一个穿军装抡皮带的女红卫兵。说红卫兵贪婪,还打人,还吃人,还说一个女红卫兵一口气打死了七个人。

  有一天我们公司的小青年拿来一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书让我看,说真惨啊真惨啊。我看了,是描写一个女红卫兵的,说她是个神枪手,打死过很多人,后来她被抓住了,就被乱枪从下身里打进去,身体打得稀巴烂……

  我不知道诺贝尔奖是怎么回事,我说,诺贝尔奖就这水平吗?这水平要是能解释文革解释红卫兵,那老母猪真能爬树了。

  文革中红卫兵打人的传闻确实有,大都发生在大城市,那是红卫兵中的贵族,穿着将校呢军服登着马靴,但这批人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在中小城市,作为军队支左干部,至少我没见到过,也没听说过。

  至于武斗,是两派大联合破裂以后的事,进入了争权夺利,各种丑恶才会现身。而这时候以中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已经退出了舞台,准备“上山下乡”了。

  把个别现象说成普遍事实本身就是脑子进水。一个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不会了解被压抑的平等要求在那个年代是怎样表现的,也不知道长期积累的干群矛盾是怎样冲突的。

  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群众白天上班,夜里到大街上去抄大字报去参加大辩论。你也无法理解,不为任何私利只为一个政治观点就能闹到朋友反目夫妻分手。你也更不会承认,那些争斗最冷酷最荒唐的单位,往往是知识分子较多的地方。

  临4.jpg

  图片来源:搜狐

  肖明从小跟着母亲过,母亲当时只是一所民办小学的老师,故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不好。这也是所有令人不解的事情之一:她妈妈并没有被划成右派,但却是那场反右运动以后真正尝到苦果的人。要知道,在苏联专家时期,T城能坐上有色金属公司小轿车的女人没有几个,她妈妈就是其中的俄文翻译,一个风度绝对优雅的美人。而她的爸爸,即使是被打了右派,每个月还有120多元的工资。所以肖明恨死了爸爸。

  肖明本人在运动初期被市委工作组打成小反革命,因而是个坚定的老造反,又因为她出身不好容易被抓辫子,所以她并不是造反组织的核心成员。但实际上她又在红卫兵中有一定威望,因为她真正是被“资反路线”迫害过的。

  这说起来有点绕口,只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才会明白:红卫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有造反派和保守派之分,保守派被瓦解之后又有“好得很”派和“好个屁”派之分。相对而言,参加造反比较早的那批学生,一般被认为较有思想。

  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学生,不过就是唱歌跳舞造造舆论,并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他们对权力普遍不感兴趣,而办报纸搞宣传正是他们的强项。T城没有大专院校,中学生也就人五人六的成了一股力量。

  临5.jpg

图片来源:百度

  上述情况并不难了解,问题在于我感兴趣。她那个“东方红公社”有一份油印刊物,叫《战地黄花》,就是她主编的。有不少精彩的句子我相信就是她的手笔,全都被我抄了下来。比如:

  五月的玫瑰啊十月的枫,

  比不上毛主席革命路线红彤彤!

  八角楼的灯啊启明的星,

  革命造反派日夜想念您!

  还有:

  我宁愿做一颗流星

  即使燃成灰烬

  也要划破资反路线漆黑的夜空

  我宁愿是一只飞蛾

  纵然扑进火海

  也曾含笑追求过光明

  因为我,毛主席的忠诚卫士

  要活得大义凛然铁骨铮铮!

  这些诗句,和以后我见到的那些词语,也许今天看起来太过夸张,不那么可信。可在当时我一点都不怀疑这就是真诚,而且在了解了她的经历之后百分之百被感动了。我坚信那就是一个被打成反革命的青年学生后来成为造反派的心路历程。今天受到攻击的不能被容忍的也恰恰是这一批人。

  她要自救,也想救人。

  今天有不少人喜欢嘲笑红卫兵“奉命造反”,好像那一代人全是傻瓜,只有他们才是“思想者”。我愿意相信这些人并不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真实过程,省略了关键的历史过程,只能带来思想短路,只能剩下默写的谎言。

  

 

  未完待续

图片

  民主课之一 | 这年头已经没有真相

  民主课之二 | 贫瘠土地上的共同劳动可以带来平等,忘记不幸

  民主课之三 | 不想得罪秃子别说电灯亮就行了

  

临6.jpg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