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政治
几年前,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极尽美食之诱惑。殊不知,美食的背后并不美好,舌尖上也关涉着政治。
一说到政治,小清新们就不喜欢,他们只爱风月不爱风云。是的,凡事都要和政治联系起来,也的确败坏胃口。莫谈国是,也反映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和平安宁的渴望。试想,你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想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史;一边吃着麦当劳肯德基,一边想着美帝的扩张入侵,无论如何也吃着不爽吃不出美味来,虽然一些本就是垃圾食品。
问题是, 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关心你!你以为政治就是政治家的事?就是萨德南海钓鱼岛?你看个病买个房念个书购个物做坐趟公交,都是政治!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政治! 我多次说过,政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你盘中餐,就是你身上衣。你以为政治离你很远?错啦,政治已将你紧紧拥抱! 李敖说,世上最肮脏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政治,一是女人,男人都喜欢搞。实际上喜不喜欢,由不得你了。那种认为政治与己无关从而不关心政治漠视政治幻想脱离政治的想法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无异于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你不可能像鲁滨逊那样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而鲁滨逊最终还是回到了社会大家庭中。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食物作为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来都是大问题。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财也是为食,为了更好地食。以前是愁“吃”啥,现在是愁吃“啥”;以前是为吃饱,现在是为吃好。 常见办公室的家庭主男主妇们发愁,晚上做点啥吃呢? 苏丹红、毒奶粉、注水肉、地沟油、黄金大米、铅馒头…… 食物的安全性已让人们谈食色变,战战兢兢。 一些卖啥的不吃啥,因为他知道自己种的西瓜喷了多少农药,自己喂养的猪啊鸡啊都给做了什么手脚。眼不见为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易物而食,形成互害。 虽然大家每天都似乎没事,毫不畏惧地吃得挺开心,一想起来,总是不大舒服。吃的东西,味道也不比从前,从前吃好没吃饱,现在吃饱没吃好。另一方面,蒜你狠、糖高宗、 豆你玩、姜你军、油它去、苹什么、盐王爷……物价的飞涨已让人们苦不堪言,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降速提质,作为一个战略口号提出,质没提上去,速是降下来了。经济低迷,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没见多,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一个苹果一个桃子,都要五六块钱。那天买几个桃子,回家一算,每个高达八九块了。和一同事聊天,她讲她几岁的女儿有天问她,为什么不给买苹果吃了?原来她嫌苹果太贵,好长时间没买了。注意,她家可不穷!可想而知,对于穷苦人家意味着什么。
食物是身份的标志、象征,食物是不平等的,也是有阶级属性的。学者卢周来在《吃的背后》一文中,转述了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李·艾伦《恶魔花园:禁忌食物的故事》里讲的骆家辉在美国上小学三年级时,因吃稀饭、虾米而惨遭他的美国老师殴打的故事。 “美国老师之所以殴打骆家辉,仅仅是因为老师认为,作为美国人,不应该食用稀饭和虾米这种低贱的‘非美式早餐’!”“老师教导他,要想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有作为的人,就必须放弃华人餐饮习惯。”卢文中还提到了美国历史学家汤姆·斯坦迪奇的《舌尖上的历史》一书,“这是一本相当高明的书:它展示了当你坐下用餐时,有多少政治、社会、经济的因素参与其中。”玉米和土豆本是印第安人培育的高产的农作物,他们以感恩之心虔诚对待。被西方殖民者美化的大唱赞歌的哥伦布的到来,对印第安人这美洲土著人来说,则是一场灾难。西方殖民者如同妖魔化印第安人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是劣等民族一样妖魔化玉米和土豆,说玉米是“不洁的野蛮人的食物”,把美洲土著人对玉米的崇拜说成是“迫于无知将生活必需品美德化”。英国当时影响最大的“药品专家”约翰·盖拉德医生出版于1597年名为《草药》的书中称:“玉米不仅营养极低,还不易消化。”吃多了可能“引起疮痂病,使人的血液温度升高”。至于土豆,最初受到的“待遇”也是如此。来自欧洲殖民者中的神职人员认为,“《圣经》里没提到它们,表示让人类食用马铃薯并非上帝的旨意”,“可能与巫术与魔鬼崇拜有关”。还有人相信:“这种作物看起来像麻风病患粗糙的手,因而食用它们会引起麻风病。”还是那位盖拉德医生:“勃艮地人被禁止食用这些块茎,因为当局向他们保证,吃这种东西会得麻风病。”一直到17世纪初,欧洲人仍然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如果不是因为饥荒和其他一些因素,也许不会为玉米和土豆正名。西方白种人在被其毁坏的印第安人的玉米田里,种上自视为“高尚人食物”的小麦,后来发现,让黑奴与仆人与他们一样吃小麦面包,“不仅仅是小麦产量一时跟不上,更麻烦的是混淆了上等人与下等人”。于是,玉米再次作为作物耕种,以“供下等人食用”。 大规模推广耕种马铃薯这种“来自新大陆的低贱作物”,是因为它是“喂养穷人的面包”,是为了让上等人在饥荒的年代也能自在地吃小麦与燕麦做的面包! 一直以来,玉米和土豆在美国白种人的餐桌上鲜见踪影。它们“基本且单一的角色是‘垃圾食品’,如爆米花、玉米片或土豆片”,更多则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作为动物饲料。“传递的信息显而易见:猪食、垃圾食品。它几乎算不上食物,就是垃圾!” 卢周来认为,“对玉米和土豆的态度,背后就是根植于欧洲人内心深处的种族歧视与阶级差别。”
食物又是一种治国手段。法国政治家和美食家,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在《厨房里的哲学家》里说,食物从来都不是单纯地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美食是一种治国手段。我们在报纸、电视上经常看到各个国家领导人举行什么什么晚宴,那可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比如这次的杭州G20峰会,“暖风熏得游人醉”,我们看到的就是各国领导人聚集人间天堂美丽的西子湖畔吃喝玩乐,其实背后的更是大国间角力、较量、唇枪舌剑。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谁请吃、请谁吃、盘子筷子刀叉怎么摆放、座位怎么排,都是一门学问,都是大有讲究的,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内容。为示亲民,不至于闹出“何不吃肉糜”的笑话,各国领导人还要去小吃店坐坐同普通百姓接触接触。 美国副总统拜登2011年访华时,在北京姚记炒肝店品尝地道小吃;加拿大总理哈珀2012年访华期间,前往一碗居用餐,点了面之后,还点了老汤肘子、芥末墩等特色小菜。习近平主席上任伊始,也去了北京西城月坛的庆丰包子铺,点了六只猪肉大葱包子、一碗炒肝,一碟芥菜。 庆丰包子铺由此闻名天下,这种小吃迅速火遍全国各地。
食物还是一种战争武器,甚而至于,比刀剑、枪炮更有威力。公元4世纪的罗马军事家维吉提乌斯指出:“挨饿比战役更易摧毁一支军队,而饥饿比刀剑还要凶残。”他也引述一句军事格言:“任何不提供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军队,都将不战而败。”中国古代兵书也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恩道尔《粮食危机》揭示了一小撮英美精英分子意欲控制整个世界粮食链条的种种图谋,指出: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追逐利润,而是以一种新的生物战争形式,实行种族灭绝和人种改良,以实现其大规模消灭几十亿人口尤其是亚洲人口的长期目标。 恩道尔认为,转基因生物工程,是21世纪的“新鸦片战争”。有很多人羡慕美国的富裕生活,也希望过上那样的好日子,可奥巴马说那是不行的。美国正在打粮食战争,中国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也天天在忽悠转基因,莫不是拿了美国的“卢布”?还有,既然转基因食品这么好,那些忽悠的专家学者吃了吗?全家都吃了吗?试吃几口是没用的,一转身说不定进了五星级大酒店大快朵颐有机绿色美食去了,空留被忽悠残了的傻蛋在啃着老玉米。高官有特供,香港也有特供,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世博会APEC加上刚刚闭幕的G20,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都是几道发文三令五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没有转基因。一面忽悠百姓吃,一面自己不吃,严加防范上了自己的餐桌,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跟奇怪吗?有经济学者从价格上进行解释,那还不是证明了转基因食品不如有机绿色食品安全可靠?如果反过来,高官香港特供都是转基因食品, 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世博会APEC和G20吃的也都是转基因食品,老百姓不用你天天煞费苦心地忽悠,早抢着吃了。在这上,小崔干了一件大好事,自费拍了一部纪录片,让广大国人看到了另一面。不反对转基因技术都研究,反对不明就里的推广滥种,要有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的自由。这似乎有点幼稚了,人家要控制的就是你的嘴,哪里由得你去选择? 早在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就说:“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乔治·凯南认为,干那些毫不利已、乐善好施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
回到开头,喝咖啡吃麦当劳肯德基时可以暂时不想其后的政治,但其后不是没有政治,不要忘记其后的政治,不要“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