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鹤龄:2问杨继绳:父亲快饿死了你为何见死不救

火烧 2017-06-17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揭露杨继绳父亲饿死时他未尽孝,仅带回三斤米却未让父亲吃上,引发对其见死不救的质疑。重点探讨父子情深与道德责任,引发对人性与亲情的反思。

 鹤龄:2问杨继绳:父亲快饿死了你为何见死不救

《墓碑·前言》:我当即放下手上的工作,向团委书记兼班主任赵纯烈老师请假,并到食堂科停伙3天,取出了3斤大米,立即赶回家——睡虎下湾。……

父亲半躺在床上,两眼深陷无神,脸上没有一点肌肉,皱纹宽阔而松弛。他想伸出手招呼我,但没有伸起来,只是动了动。……他嘴里嘟啷着,声音很低,他是叫我赶快走,赶快回学校去。

父亲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两个月以前他还是好好的(其实当时他腿上已经浮肿,可我不知道是饿的)。 ……

我捏了捏父亲的手,就赶紧拿起水桶和扁担,把水缸挑满了。我又扛起锄,提上筐,到去年种花生的地里去刨花生芽 ……我刨着,刨着,心里充满了懊悔和自责,我为什么不早点回来挖野菜呢,为什么不早点请假拿点米回来呢?

懊悔和自责无济于事。我用带回的米煮成稀饭,送到床边,他已经不能下咽了。三天以后就与世长辞。

 

杨继绳在《墓碑·前言》中花了2000多字描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深,看后的我,当时还以为(相信看过上面文字的人都会这样认为):从学校请假回来的杨继绳一定服侍了父亲三天为父亲送终以后才回校。

然而,从近来发现的下面这段文字来看,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杨继绳(答东方历史评论):

儿子可以把自己定量的饭匀给父亲吃,父亲舍不得吃儿子的饭。我拿回三斤米回家以后,听说我父亲也没有吃到口,被别人吃了,他继续饿着,还对邻居说:千万别告诉孩子,等我死了以后再告诉他,不然他又要拿米回来。这是我2010年回老家听说的《杨继绳:为什么伟大的理想造就了“伟大”的悲剧》

杨继绳的这个“答问”与《墓碑》中的叙说有了明显的变化:

1、从“嘴里嘟啷着”变成了在邻居面前的清晰语言。

2、从“(我)送到床边,他已经不能下咽了”变成了“听说我父亲也没有吃到口,被别人吃了,他继续饿着”。

3、从他父亲对邻居说的“千万别告诉孩子……”分析,这三天,杨继绳肯定没有留在家里服侍快要饿死的父亲。

4、从“这是我2010年回老家听说的”分析,杨的父亲死时,他很可能没有回家料理丧事。因为死去的 人临死前的言行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杨继绳当时回来了,这些话,他当时就应该听到,哪有可能等到50多年以后!他50多年后才第一次回老家?

弄清了这个原委,我们不禁要问:面对快要饿死的疼你爱你含辛茹苦培养你的父亲,你为何忍心离去而见死不救?!

总不会是学校的“公务”繁忙抽不出身吧!如果有你在身边的陪伴和精心的护理,让你带回的三斤米都吃进父亲的口里,他还会被饿死吗?

 

附:百问杨继绳·前言与目录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7/06/380363.html

已发帖:

http://www.wyzxwk.com/e/DoInfo/m_listInfo.php?mid=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