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陈朝文:供给侧改革证明就不该选择市场经济调节体制   供给侧改革证明就不该选择市场经济调节体制

火烧 2016-03-16 00:00:00 社会民生 1025
文章指出供给侧改革暴露市场经济调节体制问题,强调三去一降一补措施显示经济危机,分析产能过剩、库存和杠杆风险,提出应避免选择市场经济调节体制。

  供给侧改革证明就不该选择市场经济调节体制

  陈朝文

  2015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提出2016年,全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指导思想:“三去一降一补”,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一、什么是对社会经济实行“三去一降一补”?

  “三去”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去产能:就是大量压缩现有生产产品的能力,关掉一些工厂企业,停止企业一部分生产能力,两三个工厂压缩一部分生产,合并为一个厂,或者一部分生产能力,转向生产其它产品。一句话,就是报废处理掉一部分工业生产能力。比如钢的生产,现在全国有8、9亿吨的生产能力,要报废处理掉1-1.5亿吨占20%左右的生产能力;煤炭生产,全国有37亿吨的生产能力,要砍掉5-10亿吨占2、30%的生产能力。主要是关停并转报废一部分生产能力,能转向生产其它产品的很少,因为整个社会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都过剩,甚至是十分严重的过剩,除新产品开发生产外,主要是转为服务、流通行业。

  去库存:就是去掉胀库了的商品房库存。

  什么是去杠杆?“杠杆化”,就是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本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一降:就是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减少企业的税、费负担,减少亏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尽可能多的企业能维持得走,不破产倒闭。

  一补:就是补短板,补方方面面的不足,如补某些产品的生产不足、创新、基础设施、生活需要等等的不足,也就是发展新兴产业,产品,创新产业等等。

  二、拿出这些措施就说明社会出现了经济危机

  什么是经济危机?马克思有科学、准确的定义:社会的生产能力过剩,严重过剩,相对过剩,或者绝对过剩;产品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在仓库里,社会经济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个环节梗阻,运转不了,由此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社会像一个患了大病的病人一样,就是社会经济危机。这是全世界认同了的经济危机的定义。

  既然是生产过剩造成的社会危机,那么,只有处理了过剩的产能,才能解决了这次社会危机。处理过剩的产能有两大办法:一种是国家强制力减少一部分产能的办法;另一种办法是,市场烂掉一部分产品、生产力——把好好的商品即物质资料销毁了,把工厂、机器设备丢在那里烂掉。按经济危机的规律,国家不强制力处理,就是市场烂掉,反正是要处理。

  去产能,就是国家强制关、停、并、转把过剩的产能处理掉。去杠杆,就更是金融上,解决经济危机的一个专用名词。因为这时国家财政已经相当困难,就只有扩大财政赤字,减免企业的税费,降低成本,尽量保护企业不破产倒闭。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将扩大财政赤字。这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财政手段。

  所以,社会经济的实际形势,是已经发生危机;只是没有用这个词而已。

  三、根源:市场经济体制“基因”三大缺陷

  中国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还是在向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这是我们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目标,而且还在到处争取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名称、地位。正是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后,出现了经济危机,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源。

  其实,有点文化的人,翻一翻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它出现后,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与它相伴而行,这是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之一。

  市场经济体制“基因”有三大缺陷,必然要造成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

  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市场交换的商品,由市场配置、调节;生产者是出卖劳动力特殊商品者;为资本家创造无限多剩余价值而生产。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大缺陷:市场经济体制纵容人性贪婪恶的一面为动力来发展社会经济

  人生存生活必须有物质资料,所以,人有贪婪占有物质资料、金钱的恶的一面。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鼓励人们,不顾一切积累资本,通过资本生产残酷剥削雇佣工人,发大财,成为富贵、人上人的经济体制。在财产私有制还存在的社会,人人都梦想发大财成为大富大贵;就节衣缩食地把自己的财产变为资本投资;另一方面,资本家只给雇佣工人能维持劳动力的分配。结果,整个社会就成了疯狂投资的社会,大量生产力、产品涌现处出来;但购买力却又被资本、资本家压缩得很低,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

  第二大缺陷:市场经济体制调节弱智

  没有一点预测预判能力。不知道,也不会测算投资把工厂建立起来后,会有多大的生产能力,这种产品社会总产量将达到多少;不会预测计算将来社会有多大的购买力,有多大的需求;就是放任疯狂投资,疯狂生产,造成生产力过剩,严重过剩。

  第三大缺陷:市场经济体制调节低能

  无数人群居劳动生活活动的社会,必须有社会管理;否则,就乱套。但市场经济体制却不知道人类社会这一基本规律,对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会管理,放任人们疯狂投资。不知道投资建厂,将来市场该商品是要增加的,就以眼前的市场供需状况来鼓励或者反对投资,提供相反的信息,造成严重产能过剩了,商品烂市了,才发出不能再投资该产品生产了的信息,成了“马后炮”调节。

  四、微观生产归生产者所有、宏观社会计划投资才是最佳的经济体制

  社会众人都知道,无数人群居劳动生活活动的社会,生产经济生活最满意的状况是,长期保持平衡、协调、健康发展,生产、消费、分配、交换长期顺利运转!

  平衡,主要是指生产出的产品与购买消费的平衡:整个社会生产出的各种产品,既能满足购买消费的需要,完全保证市场的供应,又都能卖出去,成为社会生活、生产的物质资料。一句话,社会生产的各种产品,不少也不多,正好;明显少了或者多了都是不平衡。平衡,是整个社会经济管理的关键。

  协调,就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社会生产与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眼前与长远、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是协同、和谐的。

  健康,就是社会“机体”方方面面都很好,大家都满意,生活幸福。

  什么样的体制,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平衡、协调、健康发展呢?

  市场经济体制,周期性破坏社会经济生活平衡、协调,只有极少数人满意,显然不是。

  社会主义事业中,实行国有国营公有制经济体制,可喜的是,没有再发生市场经济体制周期性经济危机;但又出现了社会生产活力不够,人们的生产劳动能力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社会商品不丰富,生活消费物质资料时有短缺,人们不太满意的问题。

  通过革命的实践,找到了根本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痼疾的路径、希望!

  ⑴社会存在的严重周期性经济危机痼疾,是可以根本解决的: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由国家即社会计划生产建设投资,就能逐步根本解决;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否认这个办法,就是要社会继续严重周期性经济危机痼疾的痛苦、灾难。

  ⑵但国有国营又不是不会再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经济体制,只能是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过渡性的经济体制。因为它本身就有阻止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政治、企业活力不够、保护官僚体制继续下去的另一面。

  ⑶现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点、难点,自然是解决国企经济活力不够的问题。

  社会负责生产建设计划投资,就不需要更多论证、论述,因为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只特别强调一句:只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必须归社会所有,社会才能有规划、有计划,合理配置生产资料,才能保证社会永远平衡、协调发展。

  本篇主要探讨怎么解决国有国营活力不够、生产效率不太理想的问题。

  生产,是有劳动技能的生产者,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产品的活动。这就告诉了人们,决定能生产出多少产品的是两大缺一不可的因素:一是生产者因素,人数、劳动积极还是不积极,劳动时间,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投入劳动量的多少。另一个因素,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即生产资料,有多少工厂,有多大的产能。

  这两大因素,生产者是能动的因素,有工厂,有机器设备,工人不愿干活,投入的劳动量很少,就生产不出多少产品,劳动工具、原材料也是人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因素,是物的因素,就是生产的物质条件,没有它,就不能劳动,生产产品。

  所以,只要把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发挥出来,人们自觉自愿积极劳动,多投入劳动量,就能解决公有制活力不够、生产效率还不太理想的问题。

  资本主义,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不能自己劳动生存生活;为了生存活命,他们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由买家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买家为了得到无限多的剩余价值即利润,就超劳动强度、超劳动时间地使用这些劳动力,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丰富的主要原因。

  这是践踏人权,人性泯灭,把人当成生产工具而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背离了人人平等、自由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要求。社会主义决不能再采取资本主义的办法。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不强迫而是生产者自觉自愿多劳动,创造出又多又好产品的办法即机制。

  其实,满足了生产者的生产目的的机制即经济体制,生产者就能自觉自愿多劳动,投入尽可能多的劳动量。——生产归生产者所有,就满足了他们生产劳动的目的。

  《资本论》科学论证,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归生产者所有的生产方式: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其实,只要跳出了“两个传统”的严重束缚,用排除法就能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写得清清楚楚,生产资料是共同占有,所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肯定不是指的生产资料;写的是生产方式产生的占有方式,没有涉及社会生活消费,所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肯定不是指的生活资料;企业里,除生产资料、原材料等财产外,另一类就是新产品财产,所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只能是新产品财产即生产的个人所有制。

  “重新建立”的内涵——不是直接归个人所有,而是形式归集体即联合体所有,实际(通过分配)是归生产者个人所有;使用的生产资料又是公有的。

  企业生产是联合劳动体的,实际是生产者们的,自然就是职工们组织起来,当家作主管理企业,不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来当家管理。企业即职工们,只有保证生产资料不损失,按社会规定,缴够社会的义务。

  生产归生产者所有,只要按劳分配解决了多劳真能多得,少劳只能少得这个关键问题,生产劳动者就愿意积极劳动,多劳动,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劳动,这样,企业就有活力了,就能生产出既多又好的产品。社会就不会再有商品短缺的问题。

  社会不再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身份当家管理企业,就只有管理好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财产的权力,就只有社会管理的权力。这样,就把企业完全解放活了。

  这里还要再补充一句话:这种崭新的经济体制,职工们必须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接受、适应、熟悉、意识观念了的过程,培育、培养、锻炼、成熟、巩固的过程。只有它完善、成熟、巩固了,才是充满活力的的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的企业。那种认为,现在就可以完全实行这种生产方式的想法,是幼稚的。

  反过来说,是这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生产,那企业使用的生产资料,实际就不是国家所有制了,而属于社会所有制的性质。也就是说,解决国有国营活力不够的问题,只有逐步把国有国营过渡到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才能根本解决。

  初级即雏形社会主义阶段和“成人”阶段的根本区别就清楚了:社会主义初级即雏形阶级是国企体制;“成人”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生产归生产者所有体制。

  2016/3/1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