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折腾农村学生,好吗?!
近日,湘西90后山村女教师李田田在文章《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中发声:
“工作几年,让我见识到了乡村学校的落后与不堪,体制的虚伪与浮夸之风。”
“大晚上开紧急会议,不是探讨孩子教育,竟是商量如何扫地,通过检查。”
“资料造得好,就是脱贫、就是教育搞得好?”
客观上讲,一些农村中小学真是深受形式主义之害啊!
不信你看某校老师,为迎接上级营养午餐检查,要小学生齐喊这几句话就可见一斑:一荤一素一汤,吃的可好了,我十分满意!
看了这个视频我是又气又好笑,内心十分不是滋味。这就是我们的中小学啊!
与其单指学校,不如说——基层单位历来就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
不信你看看一些基层干部的留言:


这些基层干部抱怨的是——为什么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做一些无用功?
比如,一些“痕迹主义”的工作、天天填表汇报,仅仅是要向上级证明自己做了事而已。而上级来督查,非要挑毛病,有时是“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挑的问题根本不照顾基层治理规律。

贫困户核实确认贫困信息
“我干了这么多工作,为什么上级来个督查就能轻易否定?”这种挫折感,来自于频繁的督查检查考核,是源自上级的不信任。
久而久之,基层干部就会产生内心抵触感,但慑于行政等级,又不得不虚与委蛇,应付了事。这其中,便产生了形式主义。
于是,上级和基层就陷入了一个极其吊诡的境地:领导越是重视,越是下基层调研、检查,基层就得做越多的形式主义工作来回应上级。
比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些地方由于干部入户填表过多,导致群众的反感。

一张有关脱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的照片
还有个别耍“小聪明”的贫困户善于利用“官僚主义”去逼迫基层干部拔高标准去帮扶他。
比如,某地单身汉以不脱贫,要挟帮扶干部帮助他找老婆。
“你们必须给我说上一房媳妇,说不上,我就不脱这个贫,影响你们的k...k...k什么来着,哦,对,kpi(注:绩效考核)”
近年来,为了解决基层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很多事无巨细的措施也都一一落地,但从基层的反映看,效果尚不明显。
比如“四不两直”调研(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虽然减少了一些迎来送往的工作,但某种意义上,基层更是紧张了——得做更多的形式主义工作以备检查。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形式主义的直接原因是上下级内生性的信息不对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民间信息不对称(代理人难题)。
越高官阶的长官,掌握的信息就越窄、越少、越慢、越失真。信息不对称可以使官员有机会不负责任,这也是杜绝消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技术上不可逾越的鸿沟。
通俗地说,即,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儿子,而“科层体制+私有制”是官僚主义的父母,也就是形式主义的祖宗。
如此说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身就是科层组织的产物,在封闭体系内很难根除。
尤其是在治理现代化还未达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单纯在体制内去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最可能致使的结果不是二者的减少,而是其更多的“繁衍”生机。
那出路何来?我们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法,一个在于适当分权,给基层一定的财权和事权;另一个,根本上还是要取道于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
毛主席就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李田田老师说了真话,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领导认真接受批评,加以改进就是了;如果有不同意见,那也只能用讨论、说服的方法,不能压服。
我们乐见有李田田老师这样有情怀的人仗义执言,乐见舆论监督持续发力,也奉劝一些领导收起“摆平就是水平”的旧思维。与其灭火不成反被烧,不如接受批评、虚心改正。
“形式主义害死人”、“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坑里去”,80年前,毛主席就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出如此论断。
我想,今天的农村中小学真心不需要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对待农村学生和基层干部,请少一些折腾,多一些关怀,好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