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1917中秋:毛泽东批教育

火烧 2019-09-1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1917年中秋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反思教育救国,认为学校压抑人性,反对旧式教育制度。他主张自由研究,批评学校商业化与课程繁重,认为教育无法改造社会。

  1917年中秋节,湖南一师同学聚会,讨论救国之道。

  有人主张从政,有人提出从教。

  毛泽东认为,从政需要金钱与关系,从教耗时太长。

  别人问他的办法,他径直回答:“学梁山泊好汉。”

  在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进入体制内去救国显然是行不通的。

  但是,毛泽东为什么反对教育救国呢?

  这还要从他的求学之路说起。

  1912年秋,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但是他并不喜欢第一中学:

  “它的课程太小而规则繁琐。六个月后,我离开学校。自己订了一个读书的计划,规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阅书。”

  在自修的半年中,他广泛涉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并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地图,引起很大兴趣,反复细看,受到启发。

  毛泽东没有经过家里的同意而擅自退学,他父亲非常恼火,不再给他钱,伙食费也没了,吃饭成了问题。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考上了免费的湖南师范学校。

  即使他对这所学校还比较认可,但是毛泽东对整个教育界依旧表示反感。

  他在1915年11月9日给黎锦熙的信中,公开表露了自己对学校旧式教育制度的强烈不满情绪。信中说:

  “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摧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很想离去。

  1920年在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得更加直接:

  “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进学校。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

  到了民国,书院被认为是落后的代表,很多书院被解散,各地办起了所谓的新式学校。

  但是毛泽东对此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书院研究“八股文”很不对,但是书院的教学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

  学校的好处很多,但坏处也不少:

  学校的第一个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

  学校的第二种坏处,是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有不同,高材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西去灌给你吃。

  学校的第三个坏处,是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总之,毛泽东在学校感到了一种压抑和难过。

  他认为:

  “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的教育,达不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你们主张用教育的方法改造中国,但教育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钱,在资本家的手里,主持教育的,尽是一些资本家,或资本家的奴才。”

  他坚定地认为,“学梁山泊好汉”才是救国之道。

 

  十年后的中秋节,他率领工农队伍上井冈山宣誓暴动。

  1927的中秋节,肖家祠堂的天井上空挂着一轮皓月。

  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由安源到达湘赣边陲山城铜鼓。

  毛泽东指着一轮圆月对与会的人员说:

  “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

  他宣布了举行秋收暴动的决定,把二十军独立团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三团,毛泽东的动员使人们明显感觉到临战空气。

  当天,他激情豪吟《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沉,霹雳一声暴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