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鲜为人知的“顾问”,鲜为人知的建议

火烧 2018-04-16 00:00:00 历史视野 1033
文章讲述鲜为人知的中共总军事顾问施特恩,其真实身份与贡献被忽视,曾向红军提供关键军事建议,影响红军战略决策。

  曾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任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的苏军上将格里戈利·米哈伊洛维奇·施特恩

  一说起共产国际在红军中的军事顾问,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李德这个德国佬(本名奥托·布劳恩)。其实这德国佬的“顾问”的本身就是个问题,据说共产国际当初只把是把他作为“专家”派来的,是从上海来到苏区的临时中央的书生们把他捧到了“顾问”这个名份上的。

  其实,共产国际真正派来的总军事顾问是一个鲜为人知人物。

  这个人叫施特恩,化名弗雷德,虽然有名份,却一直蹲在上海,没来过苏区。共产国际给他的任务是向苏区的中共临时中央提供军事行动的建议,没有赋予他发号施令权。《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第404页人物介绍中有他的简介,说明了他在“1932年至1934年任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

  施特恩,曼弗雷毛(化名:弗雷德)(1896~1954)——1930年至1931年为工农红军参谋部第四局驻美国侦察员。1932年为驻满州侦察员。1932年至1934年任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1935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处任助理,1936年任西班牙第十一国际旅旅长。1937年至1938年任库西宁政治助理。遭非法镇压,逝世后恢复名誉。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第404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人物志》中也有他的简介——但略去了他在中国的工作履历:

  百度人物中也有他的简介——

  施特恩(化名:弗雷德)

  格里戈利·米哈伊洛维奇·施特恩Г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терн(1900~1941)苏联红军二级集团军级指挥官,1940年6月授上将军军街。

  中文名 格里戈利·米哈伊洛维奇·施特恩 外文名 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терн

  出生日期 1900

  逝世日期 1941

  基本信息

  1900年8月6日在什梅拉村里(现乌克兰的切尔卡瑟地区),父亲是犹太医生。

  职务历程

  1919年参加苏俄红军。国内战争时期,历任团政委、旅政委。

  1925年任骑兵师政治部主任。1929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任陆海军人民委员特别事务协理军官。 1933年,曾任驻中国总顾问(未到职时由李德代理),在上海发出“沪电”,指示红军分兵开展“夏季攻势”。最终导致红军组织由彭德怀指挥的“东方军”进入福建西部、北部。

  1936年任骑兵第7师师长,1937年去西班牙任共和国总顾问,国际纵队第11旅(恩斯特.台尔曼旅)旅长,参与了不少激烈战役。

  1938年5月任远东军区参谋长,军衔为军级(即后来的中将,但当时苏军有旅级也就是准将军衔),张鼓峰事件时,受命指挥第39军参战。布留赫尔元帅被捕后,升任二级集团军级,任远东军区司令员。不久,任哈桑湖方面远东独立第1集团军司令员,在诺门坎战役时负责协调苏蒙两军的活动和后勤工作,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1939年12月13日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在拉多加湖的北部(北卡累利阿)参加苏芬战争,

  1940年6月苏联恢复将军军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调任远东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1941年月调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防空部长。获列宁勋章2枚。当年被捕,在拷打之下被迫承认自己从1931年以来一直是托洛斯基分子,10月28日与分管空军的总参谋长助理、老战友斯穆什克维奇空军中将一起被内务部枪决。

  1954年平反、恢复名誉。

  这位真正的总顾问,的确给苏区的中共临时中央提供过很多军事行动的建议,也向共产国际提供过多次中国军事形势和中国红军的军事行动报告。上面百度信息是通过“苏联英雄”网页翻译的,是否准确无误笔者没有核对过,考贝在此仅供参考。不过《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中有许多档案文献的确留下了他的许多与中国红军的军事行动有关的文字。

  施特恩对中国红军军事行动的有一个建议迄今鲜为人知。那就是1933年11月27日向中共中央提出的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的建议:中央苏区红军基本力量向湖南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突破,以打击从北面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部队的㔇翼和后方的行动计划。但这个计划遭到了中共中央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反对并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拒绝。[1]

  这个建议的原文没有找到,但共产国际拒绝建议的电报却收录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卷》,这个拒绝差不多就等于“痛斥”——原文如下: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施特恩的电报

  (1934年1月2日于莫斯科)

  绝密

  致弗雷德[2]。抄送代表[3]。我们没有弄明白您12月21日关于[中共]中央质询您11月27日计划[4]的电报,因为电文不清楚。从我们的电报中您可以得知,我们反对您的计划,并可以得知我们对您的职责的看法。为了避免发生这种误会,最好您去中央苏区。那里您可能更有用武之地。只有您确信去那里没有大的风险,才需要这样做。如果不能去那里,那就请您继续像以前一样给[中共]中央和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建议,但不要要求他们必须执行这些建议。政治委员会。

  全宗495,目录184,卷宗36[1933年发文],第273页。

  法文打字稿,原件。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施特恩的电报(1934年1月2日于莫斯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卷》第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然而,过了不到半年。中共中央就把这个被扔进了废纸篓里的建议给重新检了起来,向共产国际表示:“中央苏区的危险形势。军事形势和与此相联系的所有其他问题,在最近几个月大大尖锐化了,没有希望在最近争取到有利于我们的根本变化。……否则我们只有保卫中央苏区到最后,同时准备将我们的主力撤到另一个战场。”[5]这“另一个战场”指的就是“湖南西部”(湘西),而且很快就付施实施——一个多月后红六军团率先西行探路,中央红军亦于红六军团出发两个多月后踏上了突围西进之路。

  施特恩被拒绝被痛斥的那个建议,不幸而言中,中央红军被迫开始西征。

  这个“西征”,继而变成了长征,最后变成了中国革命主流武装力量的会合与整合。

  这个结果,就是施特恩的建议中没有想到的事情了。

  注释:

  [1]《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卷》第134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施特恩的化名。

  [3]代表:指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埃韦特,此人跟施特恩两人一直疙疙瘩瘩,官司一直打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埃韦特,阿图尔(化名:阿图尔,吉姆)(1890~1959)——1927年至1928年为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1929年至1931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处副主任。1932年至1934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驻华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驻上海远东局书记。

  [4]这份电报和建议施特恩建议的文本没有找到。

  [5]《埃韦特给皮亚特尼茨基的报告(1934年6月2日于上海)》,《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第127~第12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皮亚特尼茨基,N,A,(原姓:塔尔希斯,化名:米哈伊尔、皮亚特尼查)(1982~1938)——1920年至1931年为俄共(布)[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1924年至1927年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27年至1927年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21年起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机关工作。1926年至1935年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委员。1928年至1935年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遭非法镇压,逝世后恢复名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