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荒 ”是“农民荒”的一个方面
文章指出农村出现‘文化荒’是‘农民荒’的重要表现,强调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力问题,提升农村文化生活,减少农民进城意愿。
10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我国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超过2.4亿,每天都以消失20个行政村的速度使农村逐步“萎缩”。十年以后,农村这个概念不仅从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上消失,也将使贴有农业时代标签的各种生产力所交织的包括种田等关系民生的现象得以消失。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这是一个重大的国情变化。
日前媒体报道,黑龙江省一农场职工种了30多公顷水田,一年纯收入二三十万。给人的一个启示是,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在保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需要另谋出路。然而,将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到城市,只是出路之一。当下不仅有“农民荒”,还有“农民工慌”、“市民慌”——慌于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生活节奏过快等等,一味鼓励农民进城,会给城市“添慌”。
农村剩余劳力还有一种出路——就地转移。10月26日的《春城晚报》报道,云南师宗农村文化户“吃得开”,昔日种地的农民放下锄头经营文化,168个农民演艺团(队)面向农村市场商业演出,年创收超过3000万元。另一篇报道是,在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文山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被选定为国礼,农民版画家的作品远销海外。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还会有更多的文化村涌现出来。
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话在有的场合不一定对。人的需求是不断上台阶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农田被分成小块,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不是每人都有条件像那位黑龙江省农场职工一样承包30多公顷水田,但广大农民手中都有了维持基本生活的粮食。然而精神食粮缺乏,心中还是慌。在我看来,“文化荒 ”是“农民荒”的一个方面。时下的许多农村,传统的打歌、说唱等传统娱乐方式已经没落,而时尚的娱乐活动又不成规模,一些新一代农民涌入大中城市,并非因为农村都穷得揭不开锅,而是因为乡下的文化生活太贫乏。我家过去的小保姆对我说,家里有田地,有果林,还有鱼塘和小商店,生活过得去,就是没有玩场,所以才到城里凑热闹。我想,如果她生在师宗或文山的文化村,心中就不会慌了。大规模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在云南有良好的条件,农民将剩余劳力投入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农民荒” 。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