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足球与毛泽东的不解之缘[组图]

火烧 2014-06-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足球与毛泽东的不解之缘,包括米卢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毛泽东对南斯拉夫足球队的预言,以及毛泽东故居雕像等历史故事。

  李克勤(jixuie)题记:谈起中国足球,要让人不发感慨,恐怕不太可能。我们需要更多从历史角度来总结经验。例如我们唯一的一次进入世界杯决赛,主教练起了极大作用。这个人是南斯拉夫人,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这个叫米卢的怪才,竟然对我们的毛主席有着如此特殊的情感。这个外国教练都和毛主席又如此缘分,自然激发我们探讨足球与毛泽东的不解之缘。

  2005年6月19日 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左三)在参观湖南韶山的毛泽东故居。

  毛主席家乡的人民赠给这位带领中国队首次打进世界杯的教练一尊毛主席的雕像,米卢格外高兴。

  博拉·米卢蒂诺维奇(Bora Milutinovic)生于1944年9月7日。从小喜欢足球,曾效力于塞尔维亚著名俱乐部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先后转会法国 摩纳哥队和尼斯队,瑞士的温特图尔队。巅峰时期曾入选前南斯拉夫国家队,1965年退役。

  说起南斯拉夫足球,人们不会忘记早在1955年毛主席在接见当年奥运会冠军南斯拉夫足球队时的预言。

  南斯拉夫足球队在获得了奥运会冠军后,来中国访问比赛。中国足球队其时刚从匈牙利“留学”归来不久,自然不是奥运会冠军南斯拉夫足球队的对手,结果输得很惨。但赛后,毛主席却热情地接见了南斯拉夫队,并发出了一个关于中国足球的预言:“我们今天输给你们,明天输给你们,但13年之后要赢你们!”

  可惜现在找不到那时候的图片,不过有一张照片同样也会给我们很好的直观的感受。

 

  

  1955年10月30日,毛主席和贺龙一起观看中国队同苏联列宁格勒“泽尼特”足球队的比赛,图为赛后接见中外全体运动员。

  不管米卢是否知道当年毛主席和南斯拉夫足球队的有趣对话,米卢和中国的足球缘分,毫无疑问和毛泽东联系起来。

 

  

  在2002年1月29日中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即将率队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主教练米卢收到一个湖南湘潭记者的礼物,记者还送了米卢两句话,“吉星高照、百战百胜”。米卢表示:有他老人家在我左右,我们的世界杯之旅一定美满顺利。

  由此,关于毛主席家乡湖南和足球的话题开始从一个新角度谈起。

  2007年一部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由龚若飞、嘉娜·沙哈提联合导演、黄晖编剧,谷智鑫、钱枫、徐亮联袂主演,是一部纪录写实、历史人物电视剧。该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表现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代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该剧在2007年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获得了 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正是在这部剧里,生动的展示了青年毛泽东对体育的热爱与深刻研究。

 

  

  这部戏里毛泽东是一个足球运动爱好者,是一个好的守门员,这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对此该电视剧的编剧黄晖表示这绝非杜撰。

  “这是在第一师范的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保存的当事人回忆中间找出来的。”他说。

  黄晖表示,为了写好这部电视剧,他搜集了很多资料,其中看到毛泽东曾经是长沙最好的足球守门员的资料后感到“非常意外”:“谁能想象,跟我原来所想的毛泽东这样的形象差距很大,因为说毛泽东酷爱运动,这我知道,像我们这种到三十多岁,甚至年纪更大一些的都知道,毛主席喜欢游泳,因为中老年以后,他还曾经横渡湘江,横渡长江,说他会别的运动,这确实是我这一次查资料才发现的,而且因为剧中篇幅有限,要表现的内容,能表现的内容有限,这方面还远远没有表现完,我要说的话,资料中间我说出来,您可能都不相信,观众朋友可能也不相信,查了资料你才能相信。”

  黄晖表示,毛泽东当时在第一师范的时候,除了喜欢游泳,是个游泳的高手以外,他打一手好乒乓球,他打篮球是最优秀的,不是第一师范,全长沙最优秀的足球守门员,他学过武术,他学过棍术,他学过西洋拳击,他还学过西洋剑术等等,你能想象毛主席,像重剑、花剑,奥运会比赛,西洋剑术他学过,当然了,后两项,拳击和剑术这个是当时他们学校的外籍老师教给他的。

  青年毛泽东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守门员,成为党、人民军队、国家的领袖以后,毛主席无疑是人民最放心的守门员。

  他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把守的远远不止是足球之门,而是思想之门,国家主权之门,他不仅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在国际足坛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40年前,联邦德国举办过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为德国对夺得冠军立下汗马功劳的除了贝肯鲍尔以外,就数布莱特纳,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毛泽东的国际粉丝。

 

  

  在比赛中,布莱特纳只有一种形象———虬髯qiú rán、蓬发,这是布莱特纳左派性格的体现:崇拜东方的毛泽东,自我形象塑造向同胞马克思、恩格斯靠拢。

 

  

 

  

  1974年,西德队战胜了荷兰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决赛中为前西德打进一球的布赖特纳手捧大力神杯绕场庆祝。

 

  

  这是个不平凡的球员,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他最喜欢穿的衣服是红卫兵的军装和带着铜扣的大皮带,他最爱读的书是《毛主席语录》,他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北京日报》,他被誉为“德国文化运动中的新荷马”。

  保尔·布赖特纳是当年的一个极富个性的超级球星:在场上他从不戴护腿板,因为他家中高悬的毛泽东像会保佑他。

  这位1970年代的英雄口袋里有着区别于同龄人的两样法宝:高中毕业证和《毛主席语录》。

  布赖特纳不仅是拜仁的左路大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左派人士,《毛主席语录》不离手———布赖特纳算得上是德甲第一个“革命家”,他因此也被称为“红色保尔”。

  西德队与荷兰当年的决赛是现代足球中的一大经典战役,荷兰人前80秒进行了16次传递,没有让德国人碰到球,接着进了一个点球。

 

  

  第23分钟,西德队也得到一个点球,革命家布莱特纳上来准备完成这一击。球进了,荷兰门将没有作出倒地扑球的动作,主罚这个点球的时候布莱特纳只有23岁,但他已经是国家队领袖级的人物。

  8年后,布莱特纳在西班牙世界杯决赛上打进意大利一球,成为世界杯历史上仅有的三个在两届决赛中有进球的球员之一(另两个是巴西人贝利和瓦瓦)。

  当年毛泽东的“学徒”布莱特纳今天成了青少年足球的“教父”和电视评论员。在教导年轻球员方面,他用毛主席“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求他们要有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的精神;在电视评论方面,“我不想对自己的评论再加以评论,我只想对批评者说———看看我这里,我是有修养的,和你们不同,我手中挥舞的是鲜红的《毛主席语录》”。

 

  

  布莱特纳在家中毛泽东画像前的一张留影,捧着《毛主席语录》的这个德国人专注而虔诚,而以这样光洁整齐的形象出现在布莱特纳的球员生涯中还是不多见的。他的这张留影,十分别致。

  我们中国足球,要论思想意志品质和技术素养全面的运动员,人们还是会想起那位代表一种风格的容志行,容志行和那支至今人们难以忘记的球队成长在毛泽东时代,他的队友里也有一位杰出的守门员,来自解放军队的李富胜。

 

  

  我们都记得,1982年世界杯预选赛时,中国队在北京3比0胜亚洲冠军科威特,李富胜在这场比赛里神奇的扑住了对方罚的一个点球。

  守门员最硬的功夫就在扑点球上,那是心理的较量,也是技术的考验。

  我们在感悟毛泽东的足球之缘,感悟足球与毛泽东的不解之缘时,恐怕要从守门员开始,足球的底线在哪里?

  足球运动的底线在哪里?

  进而考虑运动员的底线在哪里?

  人的底线的在哪里?

  国家的底线在哪里?

  这都是不能不考虑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