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没资格与钱学森相提并论
施一公没资格与钱学森相提并论
海归科学家施一公一回国就获得媒体热捧,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做官,似乎一直是媒体的明星人物。最近,今日头条等媒体发文《施一公,第二个钱学森》、《施一公:当代钱学森,美国佬给多少钱都要回祖国》、《施一公:当代钱学森子乘父志、科学报国》,将他比作第二个钱学森,还有媒体将其捧为“西湖三杰”。施一公报效祖国的豪情固然令人钦佩,但媒体将他与钱学森相提并论,似乎过于夸张。
首先,从美国评价看,美国认为“钱学森能顶五个师”,对他回国设置重重障碍,后经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面营救才返回祖国;而施一公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在美国这样的教授成千上万,因此,美国对他回国一路绿灯。这从侧面说明,施一公在美国政府眼中远没钱学森重要。
其次,从物质条件看,钱学森回国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所提供的条件极为有限,而且急需人才,钱学森回国具有标杆意义;而施一公回国时,国家的经济基础、科研条件大幅改善,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所享受的优厚待遇远超美国。如施一公回国前仅是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虽有媒体宣称他放弃国外千万美元丰厚科研经费回国,但眼尖的网友指出:“1000万美元不是每年都有,而是一段时间之内如5年1000万;1000万美元科研经费不是给个人,而是整个团队,除开人员工资福利,还包括机器设备、耗材、水电费、差旅费等各项开支”。可见,1000万美元听起来很可观,但除去各项开支,用于科研的费用并不多。相比美国的寒酸待遇,施一公回国后即享受年收入200-500万以上待遇,2008年回国当年就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2013年3月、2018年3月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12月当选中科院院士,2014年12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2015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出任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2016年6月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副主席,2018年1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2018年4月出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除去施一公掌握的数目不菲的科研经费不谈,无论是生活待遇、还是政治待遇、科研条件,回国后都远超美国,因为他在美国最多做个终身教授、科学家,而在中国则能名利双收,并拥有众多话语权。
再次,从科研成果看,钱学森研制出对国家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的“两弹一星”,还带出了包括23名两弹元勋的一大批科学家,却很少在西方刊物上发表论文,并且在1985年不顾某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规劝,严词拒绝了由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同时拒绝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而施一公的科研成果更倾向于在西方刊物上发表论文,对国家的影响并不直接和明显。与李开复一样,施一公最大的成功是首先获得西方认可,而后出口转内销成为国内名人,因此有人批评他“拿中国经费给美国人免费做实验”。据百度百科介绍,施一公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等;施一公多数荣誉同样源自西方,如2010年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3年3月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2013年4月当选2013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获得《自然》杰出导师奖等。
第四,从服务对象看,钱学森一直在为国家服务,他培养的学生多数直接服务于“两弹一星”等国防工程;而施一公已卸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仅保留清华大学教授职务,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创办和经营西湖大学上。虽然西湖大学名义上是民办大学,但中国民办大学的含义是有钱人办的大学,跟群众关系不大,而西湖大学又是特殊的民办大学,因为其股东几乎全是顶级富豪,可见,施一公目前在为大资本家服务,即便培养人才,也是在为资本家培养人才,与国家关系不大。至于这所民办大学到底能否成长为世界顶尖大学,能培养多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参与者,目前都是未知数。
最后,从网友评价看,钱学森赢得高度认可,而施一公的评价却很复杂。如施一公曾以美国高校人头费占全部经费50-80%为由,要求提高科研人员人头费,遭到多数网友驳斥,因为美国政府和大学不给博士生发工资,也不给教授建实验室和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资,教授要从科研经费中拿钱给博士生发工资,建实验室,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发工资;而中国的博士是统招的,补助是政府发的,实验室是政府建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属事业编,工资是大学(或政府)发的。
施一公不顾中美两国不同国情,为索要人头费制造舆论、误导民众,而钱学森在三年困难时期,虽然自己是科学家,每天承担大量科研任务,却以自己是领导为由,将中央为科研人员特供的肉、蛋、黄豆让给他人。两相比较,公私分明,高下立现,也说明施一公与钱学森相距甚远。(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