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防外交

望长城内外:坚设防,重民生,不称霸

火烧 2019-12-23 00:00:00 国防外交 1033
文章围绕‘坚设防,重民生,不称霸’展开,分别解析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与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强调防御、民生与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坚设防,重民生,不称霸

  作者   望长城内外

  一、朱元璋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加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至正十六年(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今南京)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此后,朱元璋又率军一路攻城掠地,先后占领了徽州等地。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便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舍访问,征求统一天下的大计。朱升就提出了9个字的战略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了觉得正中下怀,于是就按照这一方针,一步步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9个字的战略方针中,“高筑墙”是指加强防御、巩固实地,造就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广积粮”指的是发展民生,立国之本在于民心,只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才能统一天下。“缓称王”不仅是指王的名分,同时也是指避敌锋芒、合纵连横、各个击破的战略。

  根据9个字的战略方针,朱元璋在加强防御、巩固实地和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同时,对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部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克婺州(今浙江金华),遣使招降了方国珍。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联合张士诚进攻朱元璋,大军逼近应天府,朱元璋问“博通经史”的刘基(刘伯温)如何对敌。刘基说:“张士诚胸怀大志,必然守土观变。陈友谅野心勃勃,地居上游,必冒险进攻。若我们率先打击陈友谅部,张士诚可能坐视不救。可若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倾巢进犯我军,我军腹背受敌,形势就危急了!”于是,朱元璋就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应天府城外大破陈友谅,并乘胜追击,一连攻克九江、安庆等重镇。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彻底打败了陈友谅。

  此后,又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消灭了张士诚。

  二、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1969年,毛泽东主席针对苏联欲对中国实施战术核打击的图谋,为在战时减少伤亡,认为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应迅速筑造防空工事,以便在苏联的核打击来临时,可以躲藏在地下。因此,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这一口号是毛主席为具体化“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借鉴明史提出来的,在当时被定为九字国策。其中,“深挖洞”是指加强防御、积极备战、增强军事实力;“广积粮”是指发展生产、增强综合国力、搞好战争储备;“不称霸”是讲外交策略,要不露锋芒,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三个世界理论”。

  三、当前应实行“坚设防,重民生,不称霸”

  “坚设防”,就是针对美国霸权主义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全面进攻,要加强防御、增强综合实力,特别是要加强国防、经防(经济防御)和心防(心战防御)这“三防”。这是由当前敌强我弱、敌攻我防的基本战略形势所决定的。

  “重民生”,就是针对当前国内贫富差别较大、社会矛盾有所加剧的情况,吸取香港问题上的教训,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改善民生;转变党政机关和干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化解官民矛盾。民心稳、民心齐,比经济发展更加重要。

  “不称霸”,就是要讲外交策略,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美国霸权主义,为此,要尽量避免和缓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和矛盾。

  我认为,只要认真实行“坚设防,重民生,不称霸”的方针,就一定能打败美国霸权主义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全面进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